张克雯 汤智博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需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截至2019 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为551 万,贫困发生率为0.6%,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扶贫工作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重视。贵州省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地理位置优越度不高、经济发展滞后、贫困程度较深,信贷扶贫任务非常艰巨。
自金融扶贫正式启动以来,在“扶贫”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扶贫在满足贫困地区地方产业的资金需求、增加居民财富、促进资金融通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家庭福利水平,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信贷作为金融扶贫中的重要途径,大力助推贵州省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
目前,贵州扶贫工作正稳步推进,贵州省扶贫再贷款的使用已实现66 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6 个深度贫困县全覆盖。截至2019 年末,贵州省再贷款再贴现余额合计达515.1 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3%,较年初新增61.2 亿元,全年累计发放605 亿元,同比增加121.2 亿元①。扶贫信贷的利用使得贷款者降低了发展产业的融资成本,为国家部署精准扶贫战略提供了有力工具。目前,贵州省金融扶贫信贷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其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代表性类型。
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贵州省的民族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贵州经济在近十年来高速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所谓“非遗+扶贫”模式,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宗旨,发展地方支柱产业,将民族文化与脱贫任务相结合,满足非遗产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实现指尖手艺向指尖经济的过渡,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非遗+扶贫”模式中,“非遗”是指各级非遗代表项目名录中的项目,“扶贫”是指在政府财政资金投向目的不变的情况下,使资金的投放更加精准,各类部门的协同合作使得扶贫再贷款的发放渠道更加精确,资金需求方贷款手续得以简化。以贵州雷山县为例,自2020 年疫情复工复产以来,雷山农信社通过创新信贷产品、量增价降、畅通线上金融服务等措施,积极向非遗产业投放贷款达1575 万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加入支持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之中,帮助贫困地区企业解决融资难、发展慢等问题。以贵州晴隆县为代表,晴隆农商银行根据不同的扶贫发展主体,创新推出了各类定制化信贷产品,相继推出“特惠贷”、一县一业“深扶贷”、“阿妹戚托贷”、“产业致富贷”、“黄金叶”、“防疫扶贫攻坚贷”等一系列低利率信贷产品。截至2020 年6 月,晴隆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0.59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9.02 亿元,涉农贷款占比94.87%,低利率贷款余额20.23 亿元,占比66.16%,为县域发展主体累计节约利息支出约9000 万元②。
当下,金融扶贫已在贵州脱贫攻坚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在信贷扶贫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地方特色产业的扩大不仅有利于居民收入增长,促进当地人民就业,带领贫困户脱贫,而且有利于政府完善乡村基建。对贫困户进行帮扶时,金融机构精准化放贷能让有限的资源达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使贫困地区人民完成从“伸手要”到“放手做”的转变,降低未来返贫概率[1]。以贵州省修文县为例,当地有序开展结对帮扶行动,贫困户选择了合适的产业,并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获得发展资金,从而搭上致富“快车”。但贵州省大多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等客观因素限制,普遍缺乏长期带动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地方产业发展效能不足,对信贷资金的使用不够充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了增加产品的生产效率,很多传统产业抛弃了原有的产品加工技术,开始利用现代新技术进行产品加工,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受教育程度不高、信息接受能力不足等原因,贫困地区群众往往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使得贫困户很难利用新技术增强产业效能。虽然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能够有效解决新技术难以抵达贫困地区的问题,但由于没有资金及良好的条件吸引技术人员入驻,从而无法提高产品生产效率,进一步导致地方产业发展效能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利益驱使下贫困地区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就业,使得贫困地区劳动力大幅减少。扶贫信贷业务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留住当地居民,一方面能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拓宽了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范围。但在贵州省扶贫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不良信贷的增长却阻碍了金融扶贫任务的推进。2019 年末,贵州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66%,造成不良贷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产业发展周期与贷款期限不匹配。贵州省扶贫产业种类繁多,资金回收期长短不一,扶贫信贷产品的到期日与产业资金回收期限不一致,导致贷款人失信情况时常发生。第二是贫困人群对信贷的认知有所偏差。贵州贫困地区金融知识普及度不高,甚至有部分贫困户认为金融扶贫信贷所涉及的资金是不用归还的,加上惩罚力度较弱,导致不良贷款率增加。第三是地方政府与相关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部分工作人员急于完成任务,对贷款的发放注重结果而弱化过程管理,导致扶贫信贷发放规模增大的同时,信贷的隐患也相应增加[2]。
精准扶贫档案记录了扶贫过程,涉及贫困户的个人信息、扶贫产业信息、资金使用情况等,是检验脱贫的重要依据,对贵州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信息支持,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一方面,由于贵州省贫困地区地理、历史因素以及家庭情况不同,造成扶贫档案的记录存在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导致档案记录任务异常繁重。同时,由于部分贫困地区人口流动性较高,大部分地区又是采用传统的档案整理办法,造成档案查阅的困难。目前,由于贵州省贫困地区居民抗风险能力不足,当发生自然灾害、生病、死亡等情况时,容易发生贷款挪用现象。而因扶贫档案记录、监管框架尚未完善,导致扶贫贷款无法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形成道德风险。
针对贵州省金融扶贫过程中现存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此优化金融扶贫机制,助力贵州按时、保质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针对贫困地区地方支柱产业动能不足的问题。首先,金融机构可以针对贫困人口建立专项培训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开展现代产业新技术和电商技能的培训,帮助贫困户转型成专业人才。培训项目可涉及农业、金融、互联网营销等多个领域,贫困户可自行选择偏好的项目进行学习,由此更有效地激发贫困户的学习兴趣。第二,应针对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建立专项培训平台,对贫困地区信贷业务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并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特点进行信贷产品、机制创新方面的研讨,敦促其从多角度了解贫困地区的独特性,并根据其特性提供个性化服务,第三,优化贫困地区信贷审批制度。在贫困地区的信贷审批制度上应设置贫困者偏向的甄别条件,将信贷资金投向边际收益高、脱贫效应大的贫困户创业就业领域,并对扶贫效应明显的领域进行政策倾斜,更大程度地从资金上支持当地特色产品的生产及销售。
面对不良贷款增多的现象,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应加强专业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训,掌握贫困地区产业特点及发展动态,缓解资金投向不当的问题。同时,由于贫困地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普遍高于其他机构,所以需进一步完善“政府带头领导+金融机构产品创新+组织信息传递”机制,以政府为核心,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贫困人群的实际情况,加强金融诚信的宣传,并鼓励贫困户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信贷产品。金融机构可通过“定制”的形式,开发更多与贫困地区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同时,提前识别风险隐患,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对良性贷款者实施鼓励机制,在宣传时加大对提前或及时还款的激励,营造良性信贷氛围,对恶性贷款人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并列入贷款“灰名单”,在下一次贷款时,需要满足更加严格的标准[3]。对贷款逾期或不还的人群,应调查不良贷款原因,以便之后发放有相同情况的贷款时更加谨慎。
为了提升金融扶贫效率,精准扶贫档案建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等各部门协同合作,建立一个一致的框架来监控贷款资金的使用,用以捕捉贷款的流动情况。为了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实用性,档案管理部门需与乡村组织合作,对每一户家庭精准采集信息,并保证档案最终存放在统一位置,避免档案在各部门滞留。为了增强档案的利用率,可以采取电子档案的形式,同时可通过设置查阅与修改权限的方式来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并对提档者进行审查,防止档案被恶意利用。由于全国各省市的贫困地区性质不一致,贵州省档案管理部门应根据地方特点,使扶贫档案在区域内统一,实现不同产业、不同风险分类统一管理,不能一味地照搬其他省份。并且,在档案存放期间,需要定期由专业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并确定此风险对收入增长的直接影响和对扶贫目标实施的作用。档案管理人员需定期接受培训,学习档案管理前沿知识,每年对扶贫任务进行总结报告,并及时有效反馈档案记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助力脱贫攻坚的精准细化操作。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http://gz.people.com.cn/n2/2020/0118/c222152-33727709.html
②数据来源:晴隆农商银行官网http://www.gznxbank.com/gznxbank/475031/475037/1883035/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