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策略

2020-11-26 15:13龙媛辽宁省本溪市第十三中学
灌篮 2020年3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传统初中语文

龙媛 辽宁省本溪市第十三中学

初中生是作为学生心智和身体的重要发展阶段,叛逆是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典型特征。而教师面对这一时期的学生,应及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三观和思想价值体系。而初中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勾起其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感。而初中课程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是众多教育学家通过不断筛选和研究凝练出的精华,借助这样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结合的初中语文教育,更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之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精神文化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初中生作为学生素质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初中生由于其刚刚步入青春期,叛逆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而经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之下的语文教学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塑造自身文化内涵,更有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高尚的道德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借助经过传统文化渗透的语文教学有助于改善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对于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进而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1]。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深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二、现阶段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氛围不够浓烈

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初中阶段,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学校内部也受限于这样的传统观念,对于传统文化相关方面的文化活动的举办相对较少,甚至于有的学校并未有相关活动的创办和组织,导致校园内的传统文化氛围不浓烈,这与新课改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教学现状,也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的熏陶和传播,最终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教学观念落后

受限于以往教学观念,语文教学重点经常集中于考试的结果,导致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延续以往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单一的传授知识,未能与学生实现有效的互动和交流。虽然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宗旨,但是落后的教学观念,教师集中精力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限制并影响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传播和应用,进一步限制了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限制,教师禁锢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一定程度的限制并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型发展。例如,教师在课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往往以成绩对学生进行唯一判定标准,并据此对成绩好的学生加以表扬,对成绩较低的学生加以批评,这样的评价方式影响了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此评价方式下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内容的理解、能力的学习都以成绩为中心进行,而对于自身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综合自我评价内容较少,一定程度影响并限制了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

(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

在抖音、微博、朋友圈等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为多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宣传途径,而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了迷失、失去判断性,开始崇尚他国文化,忘记了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未能充当一个引导者身份,适当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一定程度也限制并阻碍了传统文化对于语文课堂的渗透作用。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了顺应新课改的教学改革要求,促进初中生在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和进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之下的语文教学,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语文课本的相关知识内容。首先,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性,借助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语文课本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感受中体验语文的魅力。例如,在传统节日,借助节日文化氛围,适当引入语文教学,普及传统文化节日的由来,并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讨论,通过学生的视角探讨自己理解的传统文化,借此方式以节日氛围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在语文课本知识点和实际课堂之外的延伸和扩展,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吸引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热爱,进而借此方式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达到实现提升初中语文课程学习效率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步骤

以往的教学思路中,往往将大部分的教学重点集中在课本内容的学习中,长久以往,导致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而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适当调节教学步骤,在课前加入导入环节的设置。借助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趣味,可以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在课堂开始时提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借助传统文化知识点的引入,适当结合实际课程内容进行完善,以实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进行《愚公移山》《夸父逐日》这样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直接引入对应的传统文化小故事,以此吸取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让学生深入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加深对于传统文化和课程内容的进一步理解[2]。

(三)丰富教学模式

在初中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很多课程内容均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设置情境教学的模式,以学生在情境中的虚拟体验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屈原(节选)》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可以在了解郭沫若的创作背景和协作意图的基础上,了解历史上屈原的人物形象特征之后,能够学习屈原不随波逐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优秀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在本课的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制作简短的视频,以体现屈原与奸佞之臣的矛盾背景,让学生从影片中屈原的内心独白理解屈原创作心境,进而加深对这个任务的理解和学习,最终实现学生了解其背后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又如,在进行《桃花源记》的学习时,由于书中塑造的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情境,学生难以从现实层面去理解,教师可以在一些网络资源中搜索有关于桃花源的视频及陶渊明的纪录片,借此方式从学生对于陶渊明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宁静和谐的创作背景理解,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感知和理解。

(四)开展多元教学活动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深入除了借助现有的课堂进行教学之外,教师可以借用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丰富课堂的同时,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挖掘课本中的潜在传统文化知识点。例如,创设课堂辩论赛,以学生主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收集和归纳,借助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并通过课堂辩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传统文化节日,借助节日氛围,设置一些文化体验活动,借此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传统节日,如在端午节组织包粽子比赛,讲述屈原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屈原的深刻理解和学习。又如,在进行《出师表》等三国题材教学时,可以适当为学生播放《易中天品三国》《三国的世界》等不同类型的节目,以此方式为学生普及课外三国历史知识,通过对学生课外知识的扩展教育,加深学生对于三国历史的深刻理解,进一步感受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进而提升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3]。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构建新型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渗透,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善以往的单一评价模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教师自己应该学会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的反思,借鉴和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方法,不断的优化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风格和语言。其次,科学合理的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元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核,诸如增设学生成绩、实践活动表现、学生个人品质等多方面、多元化的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下的初中语言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知识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因此,身为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有效渗透之后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依据学生的发展状况优化教学步骤,丰富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推进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进一步促进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传统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有效整合 “妙”“趣”横生——语文课堂学生情趣激发策略的实践和思考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师生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