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杰
(福建省武夷山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武夷山 354300)
科学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教导幼儿基本科学常识、初步培养幼儿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发展幼儿科学素养的教学使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能够创新科学活动的教学形式,加强幼儿科学学习体验,提高科学活动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立足幼儿园内信息技术设备的配备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活用信息技术辅助科学活动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科学活动中的教学价值。
幼儿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兴趣,各类新奇、有趣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往往可以快速吸引幼儿活动学习的注意力。但科学活动的涵盖领域较为广泛,会出现幼儿对某些特定科学活动缺乏兴趣的问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情境创设,把这些幼儿学习兴趣不高的科学内容融入真实、具体的活动情境中,可以激活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信息技术能够直接作为情境创设的主要载体,教师收集和展示科学活动相关的数字化资源,营造生动、活泼的科学学习氛围,让幼儿在多媒体情境中进行科学活动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科学活动中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的有效创设,适时穿插数字化资源和信息手段,提高情境创设的针对性、系统性。
例如,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尾巴”中,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功能比较陌生,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就不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全息3D 投影技术创设“养殖场”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观察动物用尾巴来干什么。视频结束后,幼儿踊跃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在课件中根据幼儿的回答运用触发器逐一出示动物,帮助幼儿进一步梳理认识尾巴的作用。接着,教师运用白板的蒙层功能设计游戏“猜猜我是谁”,出示动物的尾巴,让幼儿猜动物,说出尾巴的作用,再运用橡皮擦功能揭示谜底,幼儿在情境游戏中饶有兴趣地观察、猜测,反复学习,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地激发和保护了幼儿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科学活动的教学维度,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帮助幼儿在观察比较、思考、归纳中,建立更多科学表象认识,提高幼儿科学活动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兼容性,在活动准备中搜集大量与活动课题相关的素材,做好筛选与整合,有序地将这些活动素材投放到科学活动中[1]。尤其是在园内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下,很多科学实验难以顺利开展,一些科学现象不易呈现给幼儿,教师可以把这些活动内容以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呈现,为幼儿感受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知识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例如,教导幼儿“植物的生长”科学知识时,植物的生长是非常缓慢的,教师无法在一次活动中完整地展现植物漫长的生长过程。教师用实物演示的手段,也只能让幼儿观察到植物某个生长阶段的特点。为此,教师整理了有关植物生长介绍的相关视频,用倍速播放的形式,为幼儿展现了植物从一粒种子到发育成熟的整个过程,并在其中的关键节点暂停视频,辅以生动的语言讲解,让幼儿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中的每个细节,有效弥补了传统活动形式的不足之处,使幼儿能够切实地观察和学习到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感受生命的伟大力量。
另外,一些受限于外在因素,操作起来较为烦琐、现象不够直观的科学实验和原理,教师用多媒体演示的手段可以将其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幼儿理解科学知识。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翻跟头的小胶囊”中,幼儿无法通过观看发现胶囊翻跟头的原因是钢珠在胶囊内部翻滚,于是,教师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小钢珠在胶囊内接连不断地滚动,导致胶囊的两头轮流翘起,而连续不断地翻跟头的PPT 动画。通过观看课件,幼儿能直观地感知物体由于重心移动而发生的翻滚现象,丰富了感性认识,建立了科学表象。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科学知识灌输给幼儿,而是要让幼儿自发参与到科学活动中,观察科学现象,进行科学实验操作,增强幼儿的科学认知,以此来实现科学知识的自然生长,让幼儿感受科学活动的独特魅力,培养幼儿的科学学习情感。教师可利用交互一体机、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设备创新科学活动交互形式,把互动操作“搬”到设备上,组织幼儿在人机交互中完成科学认知[2]。
例如,在“色的变化”科学活动中,活动内容主要是示范说明不同颜色融合到一起后产生的颜色变化。教师用信息技术取代混合颜料的传统实验方式,在交互一体机中下载颜色变化演示软件,使幼儿可以亲自参与颜色的调试与生成。而且软件操作方法非常简单,幼儿直接用手指拖拽不同颜色的色块,就能得到融合的新颜色。这种充满新鲜感的实验方式很受欢迎,幼儿争先恐后地想要尝试将不同颜色融合变化,这强化了幼儿对“色的变化”学习印象,也大大提高了科学活动的教学效率。再如,“有趣的规律”科学活动中,教师运用白板克隆功能让幼儿参与人机交互,拖拽相应的图形,按规律修补彩色的路,帮助幼儿复习字母AAB、ABC 的排序规律。
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人机交互形式展开科学活动,能显著提高幼儿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有效的互动中提升经验。
幼儿科学教育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科学实验难度较低,且与生活实际有着紧密联系,大部分活动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科学原型。教师应积极推进家园共育,借助家长的教育力量,将科学活动延伸到幼儿生活中,拓宽幼儿的科学认知视野,让幼儿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在生活中,促使幼儿从小就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科学探究意识。信息技术的普及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搭建了高效的沟通桥梁,教师可通过幼儿园网站、家长微信群、班级QQ群、网络云盘等信息平台,整理发布科学活动的相关内容资料,与家长交流沟通,共享活动教学心得,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内的科学学习动态,同时为家长和幼儿一起开展科学活动提供指导,拓宽科学活动教学维度,使幼儿获得更加深刻的科学学习心得[3]。
例如,在一次“多彩的鱼”科学活动中,教师收集整理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鱼类资料,在活动中为幼儿介绍鱼类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特点等知识。但短短的活动时间内,幼儿能够理解掌握的信息有限,教师只能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在幼儿园开展部分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教师把剩余的资料视频、图片、音频等上传到家长微信群中,请家长在家中与幼儿共学,进一步拓宽幼儿对鱼类相关科学知识的认知。之后,教师为家长提供“与孩子一起养几条小金鱼”“带孩子去钓鱼”“和孩子一起查阅鱼类资料,观看鱼类纪录片”等多种拓展活动方案,使家长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活动,配合教师一起完成科学活动的延伸教学。
信息技术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渗透运用,提高了科学活动的生动性、开放性、趣味性,调动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增强幼儿在科学活动的情感体验,推动幼儿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正视信息技术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教学价值,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法多样性、教学内容丰富性、教学过程趣味性,不断优化科学活动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