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弘,李先雄
(1.教育部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北京 100816;2.湖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了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五唯”顽瘴痼疾的要求[1],我国教育综合评价改革进一步深化。2020年 1月 1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从2020年起“强基计划”将全面取代“自主招生考试”。“强基计划”是一项特殊招生政策,是指在 36所“双一流”高校专门列出10%的招生计划面向高考总成绩非常优异或对数理化、生史哲文等个别学科特别感兴趣且有突出
才能的高中生,这些学生在提前批只报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入围参加校测,录取后进行特殊培养[2]。“强基计划”与以往的“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更有针对性、定向性、基础性,两者在招生范围、招生专业、入围校考的依据、录取方式与培养模式都有显著的差别。因为涉及考生数量众多,实行“强基计划”称得上是新时代教育评价体制非常关键的一次改革,实施“强基计划”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2]。
不论是“自主招生”还是“强基计划”的初衷,都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理念的认可,正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的一代精英人才,需要强健的身体,学校教育更应固本培元。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关于评价机制改革的关键之举,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启动高校录取和计分制度改革,这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为此,教育部健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全面推进高考改革,深化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教育部对此做了认真和全面的规划[2]。首先,2019年在全面启动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要求 2019年实施的自主招生学校全面实施体质健康测试,但不硬性要求加分;其次,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再次,慎重研究在全国高考施行体育测试加分试点工作;最后,全面深入推进学校体育评价制度的改革。
为了做好2019年初的第一阶段工作,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报送2019年自主招生学校有关体育测试方案的通知》,面向我国90所自主招生高校的施行情况进行了书面调研,截至2019年8月共收到86所高校上报的自主招生体育测试方案,在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基本摸清了自主招生高校体育测试的情况和实施效果。2019年6—7月,教育部组成了5个调研组分赴北京、江苏、广东、湖北、陕西等省(市),深入清华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14所高校进行专项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之上,又就“强基计划”及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改革有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对策与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组、公体组和技术组的专家进行电话咨询及远程视频会议研讨。这些调研成果将为后续更好地实施“强基计划”中的体育测试,推进评价机制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要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项目由高校根据中学教学实际自主确定,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要求。通过走访北京、江苏、广东、湖北、陕西等省(市)部分招生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领导,同时收集统计各招生高校的体育测试方案发现,90所自主招生高校中有84所制定了体育科目测试方案并组织开展测试,有2所错报成高水平招生方案,另外4所因无考生报名没有制定方案。
2019年自主招生体育测试选测项目指的是各高校测试的内容。选测项目分布情况:台阶运动试验 2所,肺活量31所,坐位体前屈48所,身高体重比19所,立定跳远64所,引体向上或仰卧起坐24所,1 000 m或800 m跑9所,50 m跑31所,1 min跳绳5所,实心球8所。调研发现有74%的高校采用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以下简称《标准》)统一进行[3]。评定结果主要反映考生的身体形态、呼吸机能、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和有氧耐力等身体机能和素质。
各高校选择《标准》对考生身体机能和素质进行评价主要考虑其权威性、标准性、操作性、经济性和安全性[4]。(1)权威性:《标准》是我国继《劳卫制》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之后,为适应我国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水平,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制定的针对大、中、小学生的国家标准,由教育部颁布实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2)标准性:《标准》是标准化的测试,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定标准,测试结果令人信服且便于跟踪比较。(3)操作性:《标准》包含的项目均在室内由仪器进行测试,操作简便,易于组织。(4)经济性:各高校都有体质测试中心,熟悉测试过程,测试方便,效率较高,且全国大、中、小学生每年都要进行体质测试,尤其是正在准备高考的学生只需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练习即可,不会增加太多额外负担。(5)安全性:台阶运动试验相比于同样反映有氧耐力指标的长跑测试(男1 000 m、女800 m)运动负荷较小,运动过程便于观察,有较高的安全性。2014年《标准》中台阶运动试验统一调整为男1 000 m和女800 m,但为了保证测试过程的安全,且考虑到操作性,大部分学校取消了该项目,少数学校替换了该项目,清华大学保留了台阶运动试验。
从各高校公布的方案看,虽然各高校采取了《标准》的内容,但是如何选项则不一。《标准》要求高中必测项目为50 m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 000 m 跑(男)、800 m 跑(女)[3]。但从调研实际情况看,84所高校体育测试方案中同时测4项以上的高校仅占24%,测3项的占35%,测2项的占26%,测1项的占15%。且绝大部分测试内容均选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指标,也就是社会舆论所说的测试“体检”化。
同时从选用项目上看,各高校设项占比最高的为瞬时爆发力“立定跳远”(76.2%),其次是身体形态项目“坐位体前屈”(54.8%),再次是肺功能项目“肺活量”和速度项目“50 m跑”(36.9%),真正需要体能的项目1 000或800 m跑仅9所高校(10.7%)所选用[4]。
进一步分析发现,测1项中选择“立定跳远”的有4所高校,测2项中选择“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有10余所高校,而占总数的38.1%(32所)高校的测试项目则由“体检”指标与体测指标(BMI指数、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共同组成,测试的内容对身体基本素质指标考核偏少。
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各高校的体育测试方案发现,各校的标准也有所不同,74%的高校均采用《标准》中对应项目的高三年级评分标准,也有 8%的高校采用自制标准,更有甚者(15所)根本没有标准。
通过调研发现,各高校对测试结果的使用情况基本一致。其中,37所高校将体育测试的结果作为录取参考依据而已,有9所高校在方案中根本没有提及评价方式,有35所高校划定了较低水平的合格线,但无具体的要求和举措。全国有3所高校把体育测试成绩优异者赋予相应分值计入招生录取的总分,其中清华大学对于体测获得优秀者加5分,厦门大学体测获得优秀者加3分,再有中国传媒大学按体质测试(100分制)得分×5%计入总分。
为了进一步了解全国自主招生体育测试的反应,通过访谈和调研发现,几乎所有受访者均认为,自主招生中加入体育测试是一次非常好的改革尝试,对推进评价体系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部分受调查者表示,具体方案的科学性还需进一步论证和细化,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专家认为,此次测试虽然是学校体育评价制度改革一次非常好的尝试,但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改革内在发展逻辑、运行规律、改革方向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并形成共识。可以看出,通过高校“自主招生”体质测试改革学校体育评价体系,能引起社会各界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关注,也夯实了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根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健全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机制,对培养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模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调研发现,各方对高校录取中体育测试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统一。(1)大部分高校出于各种考虑,体育测试数量和项目的选择避重就轻,出台的方案不一,由于高校招生管理部门和体育部门担心组织体育测试评分标准不统一和体育运动意外伤害,导致体育测试内容过于简单,大部分高校选测项目与体能、技能无关,基本内容都是体质测试中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以及与体育无关的体检内容,真正涉及心肺功能的 1 000或800 m跑等项目几乎无人问津。同时,相关的条件保障亟待明确和细化。否则,这样的考核不但不能准确评价考生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更起不到激励广大中小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作用,让教育部的良好初衷大打折扣[4]。(2)相关激励约束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通知》提出要把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对是否加减分或者测试不合格“一票否决”未作明确规定,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这一规定,既给了有关高校的自主权,但同时也缺少硬性的量化规定,约束力不够。这也表明,在政策出台以后,有关的配套措施需要进一步细化,相关的方案有待进一步明确,约束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调研发现,评价体系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目前很多配套措施还未跟上,很多的制约性问题应该引起进一步的重视。(1)参与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师生校家社”五大主体积极性尚未全面有效调动,“人财物时空”五大条件没有得到全面盘活,虽然媒体的呼吁进一步提高了该项工作的关注度,但由于评价体系整体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的评价体系改革难以一蹴而就。(2)部分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可能导致中学生体育素质较弱,但是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的身体素质绝对不是一日炼成,需要从小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并经过常年累月的积累才能拥有较强体育素质。因此,很多家长和学生本人对本次自主招生考试加考体育有一定顾虑,担心自己的体育测试不能获得优势,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还有人认为“非智力”的测试结果不可能、也不应该占据录取评价的重要地位等思想,导致各方对此次测试体育的工作不够积极主动,这些是涉及到整体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评价改革整体推进的问题。(3) 2019年自主招生考试资格限制条件大幅提高,导致高校生源锐减,部分高校几乎无人问津,部分高校符合条件报名的学生只有30~50人。为了“保护”高智商生源,各高校在本次体育测试中从考试内容设置上出奇招,大部分高校考试项目单一、内容简单或超低标准,20多所高校只设考试内容,无考试标准或评判方法,最终导致自主招生考试加考体育变成走过场,把体测变成“体检”[4]。上述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讲都涉及到我国评价体系改革的深层次矛盾,而这次的“强基计划”对录取对象、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则是对高校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一次有力尝试,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也需要通过此次改革进一步“固本培元”,进一步明确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改革方向。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之后,教育评价体系综合改革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是迫在眉睫。当前,学校体育仍是建设教育强国相对薄弱的环节,尤其是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发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短板。随着社会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教育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多元审视、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学校体育内在改革逻辑都对学校体育评价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要求。而此次2019年进行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出现的体育测试方案权威性、科学性、规范性不够完善则进一步凸显了学校体育评价理论体系建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学校体育评价的理论体系、内容方式、改革方向等。
2020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见成效之年。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要求,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清醒看到差距与不足,切实加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坚持“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对标检视找差距,奋进有为抓落实”的原则,实现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的要求。要以“强基计划”的改革为契机推进体育测试改革,并以此为杠杆推进学校体育的评价机制改革,夯实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基石,坚决克服重智育轻体育、重分数轻身体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落实体育测试的效果,实现体育测试价值杠杆功能,真正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5]。
根据“强基计划”规定的“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这一要求,继续实施体育测试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势在必行,只有将体育测试纳入考试总分才能够真正广泛引领中小学校全面、经常性地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因此,基于2019年“自主招生”的实施情况,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研制全国“强基计划”的体育测试指导方案,进一步完善“强基计划”加考体育项目设置,加强对“强基计划”加考体育的指导。方案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内容要体现基础性和选择性,特别是要强调基本体能和技能相结合,而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身体健康指标检测。同时,要提倡科技办考,客观记录学生成绩、规范操作流程和均衡学生的差异,尽量减少地域、课程开设以及资源上的差异等可能造成不公平的因素,确保体育测试的公平性、科学性、规范性。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求,通过高校招生的录取测试进一步实现移风易俗,转变思想观念的目标,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体育育人格局和全社会关心与支持体育的良好氛围[5]。推进体育教学课程化、体育生活化,聚焦“教、练、赛”一体化要求,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严格落实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标准,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组织全员体育竞赛活动,形成稳定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加强体教融合,提高优秀体育人才文化素质[6]。体育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增强学生的运动意识,加强锻炼,夯实基础,才能在体育考试时从容应对,安全顺利通过[7]。各级人员一定要守初心、践使命,全社会携手杜绝体育测试服用兴奋剂等药物,加强预防和惩罚,不仅是在保护孩子健康,也是在捍卫社会公平[8]。
要通过高校招生的录取测试和评价体系改革,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条件保障体系建设,无论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要进一步配齐配强师资,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夯实学校体育发展基础[9]。各地要针对教育现代化制定并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师资、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规划(2019—2022),改善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探索依法治理“校闹”机制,健全学校依法办学法律服务与保障体制,维护学校和体育教师开展经常性课余训练和全员参与体育竞赛的积极性。完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处理机制,研究设立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保险基金,消除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后顾之忧。基于此,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体现评价体系改革的杠杆促进作用。
要以“强基计划”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推进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改革,实现其良性构建与科学发展。(1)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改革的立法层次,全面调动“师生校家社”等主体参与学校体育的积极性。评价制度的改革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注重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大方向,注重在学生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注重评价改革的日常性和结果性相结合,注重评价的分值导向性和内容的科学性、选择性,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甄别性。通过改革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影响力,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发展体系。(2)积极研判诸如云南省实施体育中考和语数外同分值推广的价值,兼顾个体差异,以兴趣为导向,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各地中考分值,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方法,由体能测试为主向“体能+技能”测试转变,增加考试项目的可选择性。(3)全面推行高中体育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以体育的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慎重研究并推进体育纳入高考计分科目的试点工作。探索在部分高校组织的学校考核中开展体育科目测试加分试点,逐步推进高校不同专业招生的高中体育测试成绩要求[10]。全面深入推进大学的公共体育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4)重点考查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体育运动特长和体育运动效果,建立和完善《标准》学校测试上报、部门逐级审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信息反馈公示、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和长效机制。(5)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学生体育考查机制,逐步实现“过程考核评价”代替“一次性终结评价”,要求中小学校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每学期至少向家长反馈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11]。不断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加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使用,全面建立各学段学生体育活动“教、练、赛”电子档案,建立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诚信档案。(6)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挂钩,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挂钩,与学生的综合评价、升学挂钩。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等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和督导评估。把体育工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育工作评估和“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纳入文明城市及健康中国有关指标的评价体系。
学校体育的评价改革需要认真研究、慎重推进,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坚持党的领导,要通过体育评价改革,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全面体现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目标,践行体育中“育”的全面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健康校园到健康中国的相关要求和理念[12]。需要强调的是,高考体育是一把“双刃剑”,体育中考目前也处于亟待改革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改革,攻坚克难,全面有效协调各方力量,从思想观念、条件保障、评价体系方面推进改革,特别是结合教育综合评价制度的改革研究出台有一定前瞻性、导向性且符合实际可操作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改革方案,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与参与的学校体育氛围,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