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实验小学 梅 红
古诗词穿越时空,像花儿一样绽放在我们的课本上。但小学生却望而生畏,雾里看花,学习古诗词基本上是死记硬背,无法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笔者通过“查、品、唱、画、演、写、比”等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笔者认为,学习古诗词时,了解诗人与时代背景,可以更清楚、更深入地明确写作目的,理解诗意,体会诗句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在学习《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时,笔者先让学生预习,上网搜集李白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状况。上课时,学生展示资料,资料显示李白写这首诗时,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他怀才不遇,孤独寂寞。他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也正是他投身到大自然,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学生了解了古诗词创作的背景,仿佛与诗人走近了,一种相知相惜的情感油然而生,然后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熟读成诵就水到渠成。
古诗词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从它的语言入手,分析它所蕴含的丰富意象,体会诗作的意境传神处。
笔者在教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抓住“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的“绿”字重点品味,先通过换词法,学生把“绿”换成“吹、过、入、满、来、到”等词,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比较,大家觉得还是“绿”用得好。“绿”在这里词性活用,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拂面,真是传神之笔,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学生也懂得了“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中央电视台播出过一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和诗以歌”,这个节目给了笔者启示,于是在教学古诗词时,也“和诗以歌”,让古诗词配以音乐,带领学生在歌声中领略诗词之美,让诗词的美好和主流价值观产生共鸣。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学生熟读之后,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节奏和旋律唱出来。大家一边拍手一边歌唱,笑意写在脸上,快乐藏在心里,他们很享受这个过程。学生们这样夸自己唱的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在教学中,笔者让每个学生把每首诗都唱出来,这样学生能快速地背诵,快乐地记忆。
音乐和文学是相通的,让音乐走进古诗词课堂教学,使音乐和诗词和谐地融为一体,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和学习兴趣。
古诗词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笔者经常让学生画一画。在教学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先让学生反复吟诵,然后让学生用词中所描绘的情景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用画笔画出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真正走到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
有许多古诗词情境交融、意味深长,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这种感情,笔者经常安排学生演一演。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多媒体播放《送别》这首曲子营造氛围,扮演王维和元二的两位学生频频祝酒、殷殷话别,将离情别绪演绎得淋漓尽致,别的学生也沉浸在这份真情里,达到了在表演中加深体会,在表演中丰富想象,在表演中获得审美感受的目的。
笔者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会适当安排改写训练,这样读写结合,收益颇多。在教学杨万里的《舟过安仁》时,品读完这首诗后,就请学生尝试着将它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了一个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故事。一叶渔船上的两个小孩似乎穿越时空,来到了学生身边,成为学生的同学、朋友。通过改写,古代儿童的生活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目前,古诗词在小学教材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新课标加大了对古诗词的重视,古诗词背诵积累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除了正常的古诗词教学内容安排外,笔者还把每星期一的早读课定为古诗词经典诵读课,除了让学生背诵课本上的古诗词,还要背诵自己课外积累的古诗词。笔者还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的模式举行比赛,主要是“飞花令”和“诗词接龙”这两个环节的比赛形式。每一期的擂主都会获得“小小诗词王”的称号。孩子喜欢竞争,都期待当擂主,更期待将来也能走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他们背诗词的兴趣浓厚,有的家长说,孩子像着了魔,每天不背熟一首诗不睡觉。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笔者相信,兴趣会成为孩子自觉背诵积累古诗词的动力,他们在诵读过程中会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他们喜爱诗词,传播诗心,他们的生活充满诗意,他们的人生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