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创新要素加速流动,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进程不断加快,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为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抢占制高点,赢得未来发展先机,许多国家都把大力引进开发高端人才、增强核心领域创新能力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各国对人才的争夺日趋白热化,这对我国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引进和留住人才形成巨大挑战。可以说,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之举,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瓶颈约束日益凸显,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关键要靠人才支撑。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现在我国资本已经不那么稀缺了,但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依然稀缺,尤其是关系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掌握“卡脖子”核心技术的关键人才不足,严重制约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稳步推进,人才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人才环境日益优化,人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重大人才工程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增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形成了海外人才归国、来华创业热潮,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适应,人才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亟待破解。2017年,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2017)》蓝皮书从国际人才规模、结构、创新、政策、发展和生活六方面对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进行了单位指标和省域指标描述,结论是当前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国际人才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才服务是人才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只有各项服务到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优秀人才才能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当前,许多地方人才工作重点还普遍聚焦在人才引进上,人才服务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影响了人才服务的实效。比如,人才工作中存在工作人员政治站位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对人才提出的困难、要求不重视、不上心,缺乏识才爱才的诚意。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存在服务政策重制定、轻兑现的现象,在千方百计引来优秀人才以后,因为财力限制、重视程度不高等各种原因,对事先承诺的扶持、奖励政策或打折、或延期,严重的甚至变为一纸空文,必然会挫伤人才的积极性,最终难以留住人才。
高校天生就是重要的人才集聚地,培养和集聚人才是高校的重要功能。纵观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迅速崛起,无一不依赖人才优先战略,也充分发挥了高校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作用。因此,深化高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把我国高校建设成为全球优秀人才的集聚地,既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现实任务。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建立起更加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真正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高校要根据学校整体发展、学科建设的需要,做好人才引进规划。结合当下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建设的背景,积极主动地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尤其是对高端人才,不能“守株待兔”,要主动出击,打破常规,秉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引才思路,探索实施以目标制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柔性引才模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自身优势学科平台,大力引进战略科学家、跨学科领军人才、重点领域急需人才等,注重发挥“以才引才”的积极作用。在“引进来”的同时,还要“用得好”。构建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杰出人才体系,使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才均可得到与其发展相匹配的支持培养,为人才搭建成长发展平台和通道。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以科学分类为基础,形成精准科学、多元一体的学术评价体系。破除“五唯”,更加突出标志性成果在学术评价中的权重。摒除评价标准“一刀切”,按照不同学科领域和岗位类型实施分类评价。坚持共同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标准。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真正落实岗位聘用“能上能下”,绩效工资“能高能低”,注重考核实效。最终建立起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激励人才始终保持创新发展的活力,从而推动高校事业发展。
在当前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需要高校下大力气,竭尽所能创造一个有益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工作环境。要落实“党管人才”,党政班子要带头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加强与人才沟通交流,做到对人才政治上积极引领、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适当的生活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吸引和稳定人才的物质基础,要真正为人才着想,建立完善的生活保障服务体系,在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工作、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使他们心情愉快、专心致志地投入教学和研究中,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征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要深化院校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夯实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厘清校院两级管理权限和责任边界,进一步向学院下放人权、财权、事权,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的运行机制,实现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相对应,人权、财权、事权相匹配,激发学院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与此同时,要完善PI制管理办法,赋予首席专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首席专家可根据团队特点和发展需要管理运行团队,从而最大限度释放科研创新活力,取得更多创新成果,打造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端科研平台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人才”的科研组织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与此同时,国家正在深入推进的高水平大学、“双一流”建设也为高等院校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只有深入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充分激活人才发展的“一池春水”,广泛汇聚事业发展的巨大动能,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最关键、最持久、最强大的前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