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程荣荣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只有拥有感恩情怀,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适应社会,真正成长成才。感恩教育是教育工作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把感恩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大量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素养,把学生塑造成为一个拥有完善人格的人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语文学科的教育时机,巧妙融合感恩教育,利用好语文教材当中丰富多样的感恩教育资源,立足学生实际培养拥有高尚品德的人才,从而让感恩之花开遍校园,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
小学语文课堂是感恩教育开展以及落实的坚实阵地,在语文教材当中进行感恩知识的挖掘以及利用,能够为感恩教育的顺利实施搭建坚实的平台,也能够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实现对教材资源的合理利用。很多学生对感恩的认识相对不足,片面地认为语文学习主要学习的是语文知识和方法,而不会把语文课程和感恩联系起来,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层次较低,也不能够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优势。为了有效弥补传统教育当中的不足,丰富语文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教师可以把教材作为依托,通过教材资源的利用,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感恩知识,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感恩精神。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就是一篇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优秀文本,为了让学生从中挖掘感恩资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辅助呈现文本营造的情境,展现地震之后的灾难场面,为学生理解文本思想打好基础。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剖析文本当中的语句,并在这一过程当中合理渗透感恩精神。例如:“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句话当中的“冲”字,能够体现出父亲的急切和对孩子的爱。教师可以基于父亲视角,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鼓励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培育学生感恩品质。
感恩教育和语文课堂的融合是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措施,也是体现语文学科教育价值,深入推进感恩教育的重要做法。为确保感恩教育的有序实施,教师要注意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利用新颖独特的教学形式,将语文课程当中各种各样的感恩内容当作教学载体,安排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和语文课程的联系,推动学生感恩品质的建立。教师在组织感恩主题活动之前,首先要做好感恩教材内容的深刻解读,从中找到最佳的实践切入点,增进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感恩品质。例如,在教学《期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认真朗读,边读边融入自己的情感,初步体验感恩精神,并边读边思考当今的和平来之不易,要感恩如今和平安宁的生活,并能自觉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接下来,为了把感恩教育引向深入,促进感恩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联系文本设置辩论活动,让学生以“主人公是否应接受高校教授邀请”为辩题,进行辩论和客观思考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树立感恩世界的良好思想观念,让感恩教育的渗透和融入,水到渠成。
对学生的感恩品德进行培养,不能够只是凭借理论引导,还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给学生设置感恩作业,尤其是安排实践形式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妈妈睡了》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妈妈睡了的场景,通过认真观察和细细品味,发现父母在生活中承担的巨大压力,以及父母给自己无私的关爱与关怀。教师也可以抓住时机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当中可以给父母做一些什么,然后付诸行动。例如,给父母洗一次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扫地洗碗等家务活动,并在这些活动当中感知父母无私的奉献,促使学生学会感恩和报答父母的恩情。当然,教师也可以将自己观察父母的感受写成作文,用写作形式记录感恩精神,增加人文精神体验。通过这样的感恩实践作业,学生会自觉地把感恩品质付诸实践,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小学是教育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品德素质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结合,确保感恩教育和语文教学相辅相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路。小学语文教师要客观认识和把握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实情况,了解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认真挖掘语文学科当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挖掘教材中丰富多样的感恩教育资源,合理安排感恩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知恩感恩,积极担当社会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