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 赵 娜
部编语文教材采用的是“双线单元组织结构”,即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全局意识,深入研究教材,既要关注“人文主题”,也要注意“语文要素”。本文尝试以部编语文五上第四单元为例,浅谈如何依托单元教学,达成单元整体目标,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本单元实行的是双线并行的教学目标。人文主题为爱国之情、家国情怀,语文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的习作要求。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本单元安排了课文、习作以及语文园地三个板块。
《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一篇略读课文《小岛》组成了本单元的课文。几篇课文的文章体裁是不同的,《古诗三首》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节选)》是议论文,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的热爱和期望;《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叙事文,作者通过对比,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少年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小岛》则是一篇小说,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人文主题的分析,结合语文要素,将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单元30 个生字词,背诵《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并默写《示儿》。
2.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通过借助资料,理解文章关键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促使学生掌握“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的写作方法,并能借助提纲进行《二十年后的家乡》的写作。
本单元的课文创作背景、具体的内容等都不相同。若想深入理解,既要依托于文本内容本身,还需要借助相关的资料,才能真正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学生要将阅读学习目标定位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语文教材力图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体系。这促使教师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举例子、给方法等途径,帮助学生学会怎样阅读类似的文章以及如何模仿其进行写作。从而努力做到“一课一得”,促进学生的能力螺旋式上升,建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
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到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感受文中包含的情感,还可以结合书后阅读链接中所给的资料进行对比阅读。如《七子之歌》和《和平宣言》,比较其与《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训练学生的比较、判断等语文高阶思维能力,进一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学会积累的同时,也为以后在阅读中熟练运用这一方法奠定基础。使用资料要有针对性,如在学生理解有困惑需要解决处、课文较为简略需要扩充处、文章情感体验需要加深处等。但应明确:不能因为使用资料而导致学生对课文的关注减少。
本单元的习作题目是《二十年后的家乡》,虽然习作目标与阅读目标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课文与习作话题在情感上应是相通的,因此描写的应该是学生对家乡美好愿景的期许,而“二十年后”则说明它应该是一篇想象性质的作文。
习作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习作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课文教学与习作教学是不可分割的,要将读写真正结合起来,教师备课时就要有全局意识,要注意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通过梳理其隐藏的知识体系,强化“支架”设计意识,由“结果教学”走向“过程教学”。在《少年中国说(节选)》中,应培养学生通过抓中心句“少年责任重大,中国前途无量”列提纲;《圆明园的毁灭》中,则通过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与毁灭的惨痛进行对比,然后列提纲。通过在课文中对学生进行列提纲的指导,学生应该已经对列提纲有了一些了解,此时再进行习作方面的指导,相对而言就容易得多。
作文提纲中的“纲”就是整篇作文的“总绳”,顾名思义,“提纲”就是提住这个“总绳”。教材中为了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从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即文章的结构方面具体地做出了示范,并对每段的内容进行了清晰的指导,这其实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基本支架,方便学生可以对结构进行仿照。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变化”的主题,先列小标题,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应如何构思,习作的中心是什么,主要内容由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顺序应该怎样进行安排,并引导学生逐步把小标题的内容充实完善,在练习的过程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部编版教材“双线单元组织结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单元整体建构”,注重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具体要求,从而正确定位课文教学目标,精心设置达成单元目标的方法路径,最大程度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