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万丹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渠道。由此可见,习作表达的过程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要基于自己的真实生活、体悟生活的真情实感后进行的真诚表达。
目前,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在识字读词、朗读等方面布置了大量的训练,而忽略了语文的综合性训练。笔者认为,低年级的阅读写话训练也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低年级的课文内容浅显,篇幅也比较简短,但不乏语言优美的写景状物的篇章。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把读与写有机整合,明确教学目标,使语文的功能在教学中得到最大发挥。
《雷雨》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小短文,文章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单元的主题为“自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大自然是富有吸引力的,是奇妙无比的。教学中,我把它看作是一篇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范文,有意识地进行相关方面的备课。文章中有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景象,还有作者的感受。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把握之后,我引导学生先学习“雷雨前”的景象。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雷雨前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把你找到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谁能做一做“压”的动作?哦,像这样用力往下就是“压下来”。你们看,压的“厂”代表山崖崩塌,泥“土”坠落下来,一点表示土块七零八落。请同学们在田字格里写一个“压”字。
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请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乌云很厚,很低,很重,连天空都托不住它们了。
师:这些乌云就像要掉下来了,你有什么感受?
生:害怕。
师:请你读出害怕的感觉。
师:这是真的压在身上了吗?如果你的作业很多,你可以说——作业那么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师:他还看到了什么?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师:我注意到了,作者用了一个动词形容蜘蛛逃生的样子。谁找到了?老师有一个疑问,作者为什么不用“掉”下来,而要用“垂”下来呢?别着急,老师这里有图片,谁能来说原因。是的,蜘蛛顺着蛛丝下来的动作,我们叫做“垂”,如果没有这根蛛丝,直接从蛛网上下来叫做“掉”。你会在生活中区别它们吗?试试看(做练习)。看来大家都会用了。往下看,作者还观察到了雷雨前的什么景象?
4.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这是作者看到和听到的。“越来越”说明了什么?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说?比如,乌云越来越低,风越来越大,雨越下越大……用上“越来越”,让我们感受到事物的变化。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品读课文语句,而是与作者站在同一个角度去观察雷雨前的景象。紧接着,由扶到放,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雷雨中”和“雷雨后”。最后,学生观看下雨的视频,进行片段描写。
教材中好的篇章、段落都可以被有心人拿来“做文章”。语文教师需要带着一双慧眼识文备课。如《寒号鸟》这一经典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比较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接着,教师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相同表达方式的文章。
例:让我们用这种方法,再来学习一篇文章《小鹿的减法》。拿出短文。
1.自由读短文《小鹿的减法》,了解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事。
2.小鹿和獐子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交流:
(1)这篇文章主要讲小鹿想干什么?成功了吗?獐子想干什么?成功了吗?
(2)小鹿给你什么印象?獐子呢?
(3)小结:是的,我们只有像小鹿这样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4)文章怎样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小鹿和獐子的不同呢?我们按上面的方法,找出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词语或句子,填在表格中。
绘本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通过绘本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读图、观察、想象、口头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促进阅读能力与说话、写话能力的提高。
优秀的绘本读物有很多,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进行阅读教学,要知道绘本阅读绝不是只读故事。
《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中图像生动形象,文本语言简洁,却又充满奇思妙想。每一只动物不穿衣服的理由看似好笑,却又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动物不应该穿衣服的原因,认识动物的特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对绘本进行想象,鼓励儿童大胆进行口头表达,要学习绘本的表达方式,大胆想象、创编故事内容。
《小真的长头发》描绘了一个短发小姑娘充满想象力的“长发梦想”。这个故事在阅读时可以采用“预测”的方法,学生在一步一步的预测中,不仅感受到绘本语言的张力,也训练了儿童的想象力、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再模仿绘本中的语言“要是从桥上把辫子垂下去,就能钓到鱼呢。挂上一点儿鱼饵,河里的鱼,不管什么样的,都能钓上来”创编写话训练,实现学生的想象。
备课,是教师走进文本的第一步。名师谈备课,有方可查,有法可取。如靳家彦的备课五字诀“钻、参、联、选、写”,支玉恒老师的“细读文本,简化课堂”。一篇课文,常备常新,教师的慧眼便练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