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和政县吊滩学区国英小学 汪慧琴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历经艰辛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是我国人民最宝贵的财富,传统文化是推进我国繁荣昌盛、经久不衰的重要保障。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教学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语文学科是能够很好地沟通传统文化的媒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能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推进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基础学科,学校和教师都对语文学科很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产生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从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课堂教学中忽视传统文化的融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将目光放到考试内容上,教学内容也大多按照考试纲目来确定,教授的内容大多是理论知识,强调语言技巧、背诵、文字的内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教师在课堂中很少融入传统文化,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较远,学生陷入枯燥、理论的教学当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和学习。
其次,当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存在问题的。尽管新课程改革不断地强调要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一个人进行语文知识的讲授,学生只能一味地听讲,双方没有机会进行交流和沟通。长此以往,学生陷入较为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当中,很难对语文学习提起兴趣,使学生不断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学生也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最后,有些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够,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僵化。当前,有一部分教师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但是由于教师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了解并不深入,在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课堂中时,往往不能将传统文化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完美、和谐的结合,这就造成教学内容显得较为僵化,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既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也不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理解。
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笔一划地学习生字的笔顺、读音,学生往往要用较长的时间去反复练习,才能够勉强对这一生字进行记忆。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往往会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课堂中也没有融合传统文化的。如何转变?教师可以在进行生字教学时,引入传统文化故事,例如在进行“孔”字的教学时,可以为学生介绍“孔子”和“孔融让梨”的故事。通过故事讲解,既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一生字,加强记忆,又能够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传统故事,让学生学会文明谦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师应当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相关的古诗文,这些古诗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表达着一定的思想情感,也映射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和文化背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并不能只专注于对相关字词的含义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在教学时引入相关的传统文化并进行思想内涵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文化时体会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制作课件和播放相关传统文化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提升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很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
在小学语文课文当中,有很多涉及传统节日的课文内容,例如《北京的春节》等。这类课文内容与传统节日的联系较为密切,教师可以在进行这类课文教学时介绍有关节日的习俗、文化等,通过介绍一些节日当中特别的习俗和事物,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情景当中,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良好教学氛围的创设,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