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会敏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江苏海门 226100)
问题链教学指的是,以问题为主线,围绕课堂教授内容设计多个问题,且问题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以生本理念为基本出发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具体教学内容,持续性地进行课堂提问,组建问题链,使其在问题驱动下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与综合能力,全力打造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
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要想基于生本理念进行问题链教学,教师首先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科学恰当的问题,真正落实生本理念。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运用问题链教学方法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与知识重难点,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因地制宜地创新思路,设计出符合他们发展特点、智力水准和学习需求的问题,借此组建问题链,使其对解决问题充满兴趣与热情,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比如,教学“空气”一课时,教师用问题导入:人类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也离不开空气,但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有什么方法能让人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呢?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自由讨论并回答问题,尝试设计实验,将他们的视线转移至新知识中。接着,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实验装置的图片,简单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化学史,让学生思考: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之后,教师仿照这一著名实验来尝试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提问:这些仪器的名称是什么?集气瓶中有物质吗?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指导学生连接装置操作实验,并给予适时指导,搭配问题:在实验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组织他们分析并交流所看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这样,教师始终贴合学生实际进行问题链教学,使其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科学观察、分析问题与规范表达的能力,秉持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化学基础、成长环境、生活条件等均有所不同,以至于他们之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1]。这就要求在生本理念下的问题链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难易程度不一的问题,让问题链显得具有层次性,使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问题。所以,教师要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链,突出问题的梯度性,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逐步构建完善的化学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化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时,教师先在课件中展示腌制的松花蛋图片,讲述下述内容:松花蛋在腌制中产生碱,吃起来有涩味,蘸少量醋食用,涩味就会消失。之后,设置疑问:涩味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引领学生提出假设:碱和酸能发生化学反应。接着,教师演示实验:往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同时提升问题难度:没有明显现象能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没有发生反应?如何证明反应已经发生?让学生思考和交流,联想到可用指示剂紫色石蕊或无色酚酞,组织学生讨论和设计实验方案:NaOH 溶液(无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滴加盐酸,震荡→溶液红色慢慢消失,小结: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之后,教师继续增加问题难度:为什么酸和碱能够发生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分别有哪些粒子?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中和反应的原理。
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问题链教学时提出难易程度不一的问题,让各层次的学生均拥有明确的思考方向,使其在相互讨论中逐步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为实现生本理念下的问题链教学,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巧妙设计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突出问题链的开放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使其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互动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运用问题链教学模式时,先要设计一组启发性问题,再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互动交流中,使思维发生碰撞,分享对问题的见解,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分子和原子”一课时,教师把一瓶香油放在讲台上打开瓶盖,将一勺白糖放入一杯水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闻到香味?白糖为什么会消失不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着手,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演示品红扩散实验,提问: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启发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小结:物质由分子与原子构成,确立新的物质观。之后,让学生用手对着脸轻轻扇动,亲身感受分子对脸冲击的感觉,提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真实存在吗?使学生结合教材图片想象分子的存在,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并追问:这些分子有什么特点?锻炼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随后,教师演示氨水在空气中扩散并与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启发学生猜想:为什么杯子中的溶液会变红?10ml 酒精和10ml 水混合是否变成20ml?让他们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隙。
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一系列实验引出一组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考与互动中,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归纳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物质构成观点。
初中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本理念下的问题链教学中,教师须深入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课堂,设计生活化问题链。对此,初中化学教师运用问题链教学方式时,应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围绕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新闻报道、社会热点、环境保护、新能源等设计问题链,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他们的化学探究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这里以“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为例。针对“金属资源的保护”的教学,教师先展示资料: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矿物储量是有限的,而且不能再生。同时,搭配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统计图,组织学生讨论:金属腐蚀有哪些灾害?金属资源短缺对人类社会发展会有什么影响?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和交流。接着,教师设置生活化问题:金属锈蚀的条件是什么?铁锈能否保护里层的铁?为什么?学生知道金属锈蚀的条件是氧气、水和酸等,追问:防护铁制品有什么好的措施?他们在讨论中得出:把铁制品放在非酸性的干燥环境中,穿一层耐腐蚀的外衣等。随后,教师提问:保护金属资源和回收废弃金属有什么意义?学生总结答案:节约金属资源,减少重金属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降低金属制品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等。
如此,教师结合现实生活设计问题链,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其体会到化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促使他们形成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总之,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初中化学问题链教学实践,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具体知识精心设计具有实际性、层次性、启发性和生活性的问题,灵活组建问题链,全面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逐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化学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