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张红梅
课堂微写作指的是结合课堂所学习的文本,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写作活动。在指导学生展开微写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理性感受,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写作方式,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在组织学生微写作的时候,要避免直接将写作方面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唤醒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写作方法,这样能让学生在更自然的状态下生成学习经验,进而提升自主写作的能力。
在组织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一些理性感悟,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成资源,引导学生采用批注的方式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尝试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宏观理解。在指导学生批注的时候,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说说阅读该作品对于自己的生活是否有什么启发意义。这种批注的文字短小精悍,能表达学生的独创性想法,实际上就是微写作的一种形式。
五年级上册第2 课《落花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指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能促使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人生感悟。此时要引导学生使用批注法,一边阅读,一边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同时还要尝试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对自己有什么启迪。如有学生在阅读后尝试展开微写作的创作活动,提出了自己的阅读感想:“我从未想到,从落花生的身上还能提炼出和人类品德有关的东西。我觉得这位父亲真是一个善于指导孩子的人,他能从这么普通的事物中提炼出人格精神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在这段微写作中,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理性感受。此后还可鼓励学生沿着这个方向再次展开批注活动,说说自己生活中是否也见到过一些看似寻常但是却能体会到人生哲理的事物,这便促使学生的微写作有了新的写作方向。
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想,组织学生展开微写作活动,这样的活动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学生能结合自己一闪而过的想法展开即时创作活动。在学生创作后可组织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能让学生从他人的见解中获得启发,从而让自己的阅读感受更为丰富。
不少作品都有留白处,在阅读到这里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遐想,这也是有用的生成资源,若能充分利用,则能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填补自己理解的空白之处,展开微写作活动,则能有助于学生和作者、文本产生共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借助写作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五年级上册第6 课《将相和》的时候,鼓励学生尝试填补文章中的一些空白之处,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大家想象一下,当蔺相如看到廉颇如此对待自己的时候,他的心中难道真的一点都不生气吗?那么,他的内心转变又是因为什么呢?你能用文字将他的内心变化表现出来吗?”这给了学生一定的发挥余地,有学生尝试将自己的想法写了下来:“蔺相如听见廉颇如此讥讽自己,一开始心中也是很生气的,但是转念一想,他一个粗人,我为何要和他一般见识?想到这里便请假不上朝,希望眼不见心不烦。但是过了几天,他心中暗想:长此以往可不行啊,若是外国知道我们两个不和,乘机攻打我国,那可怎么办呢?看来,我还是要退让一步,继续和廉颇搞好关系。”这样一段微写作,展现了蔺相如内心细腻的变化。
不少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不强,而围绕空白之处展开微写作活动则能促使学生积极展开想象,补充关于人物心理、情感、行为、言语等方面的细节内容,这样就能让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要着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所以微写作也不能局限于课文的阅读,而应该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在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运用改写、创新写作等方法展开自主写作活动,体现出自己的独创性。
学习六年级上册第11 课《故宫博物院》的时候,鼓励学生展开拓展延伸的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去参观各种名胜古迹的场景,然后思考怎样用简单的话语将自己看到的内容写下来。在写作前,思考学生思考:“《故宫博物院》采用的是说明文的手法,而事实上,展现景物也能用记叙类散文的手法。那么,你觉得这两种不同的文体之间有什么差异吗?你会选择哪种文体展开创作呢?”有学生便使用了说明文的手法,从导游手册上收集到了不少资料,用列数字等方式展现景物的特点,有的学生则使用散文的手法展开创作,尝试加入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惟妙惟肖地展现景物的特点。最后鼓励学生交流互动,说说这两种手法各自的优劣。
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会相关的语言表现形式,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尝试通过转化、发展的方式展开微写作活动。这样学生不仅提升了写作能力,而且对文本的阅读效果也有所提高。
在组织学生展开微写作的活动时,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本中的有用资源,自主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调动自己的思维,尝试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展开微写作,更在课余时间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这样就能让学生自然生成,逐步掌握微写作的方法,促使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