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强国与世界贸易发展新格局—第五届贸易强国论坛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世界贸易发展高层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

2020-11-26 00:20梁鹏李丽吴优曹刚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48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贸易转型电商

梁鹏 李丽 吴优 曹刚(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48)

2019年11月9日,北京工商大学举办第五届贸易强国论坛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世界贸易发展高层研讨会。论坛在商务部、中国商业联合会指导下,由北京工商大学、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主办,并得到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支持,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经济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承办。来自商务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香港冯氏集团等40余家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和《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经济学动态》等期刊编辑部负责人20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北京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黄先开教授致开幕辞。会议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围绕世界贸易发展和贸易强国建设展开热烈讨论,现将会议研讨内容综述如下。

中美经贸关系问题探讨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际贸易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和新趋势,我国对外经贸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外贸结构由加工贸易为主演变为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和服务贸易不断优化提升的新格局,并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历史性跨越。在中美经贸摩擦升级背景下,我国外贸仍然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然而,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贸易形势变得错综复杂,本次论坛高度关注中美经贸关系的新进展。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洪俊杰指出,应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野下去理解中美贸易到底发生了什么,中美经贸摩擦可概括为利益之争、模式之争和战略之争三个问题。十三轮贸易谈判对两国的影响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GDP下行压力都较大;二是进出口贸易都受影响,但对中国的影响更大。在全球贸易低迷状况下,中国依然是第一贸易大国,能够保持这样的增长很难得。贸易逆差背后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贸易摩擦提高了关税,但解决不了美国贸易逆差高企的问题;三是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中美贸易都在下行,中国在开拓更多的贸易国,进出口整体呈上升态势。中国对美国的很多出口正被越南、中国台湾、荷兰等替代,尽管无法完全替代。总体上,美国从中国进口下降的程度偏小,且可替代性越来越低;四是从投资来看,美国对外投资呈现负值,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已降得很低,但中国在全球投资处于历史低潮的大环境中一枝独秀,吸引外资仍呈增长态势;五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对部分产业影响很大,但对制造业的影响总体是可控的。

洪俊杰教授还指出,中美贸易在农产品采购、关税、金融开放和汇率问题等多方面取得新进展。美国接受中方关于谈判达成一致后把关税逐渐下调的主张,他认为中美一旦在知识产权转让问题谈成后将会对国际经贸规则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可以探索构建一个国际技术转让的多边规则。他还认为产业政策应更进一步与国际规范接轨,尽量不要直接干预市场和企业,不要影响价格,让产业政策更宏观、受益面更大、更具针对性。对外贸易政策不仅要鼓励企业走出去,更要让企业有能力去进行国际竞争,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袁红林教授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下全球价值链的新特征、重构机制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他认为贸易摩擦重构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机制包括五点:一是改变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布局,美国对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并限制对中国的投资,可能导致缩减或改变在中国布局新生产环节的计划,还可能会加速将原布局的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至贸易成本更低廉、生产与消费预期环境更稳定的国家;二是改变技术创新的路径,美国通过技术阻断遏制中国技术进步,扰乱全球技术创新链,从而导致全球价值链重构;三是通过关税和制度成本增加企业生产的贸易成本;四是通过资本市场增加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收益的不确定性;五是提高消费品价格,一方面,缩减跨国公司在中国布局生产环节的收益;另一方面,中国被迫进一步开拓西亚、欧洲等市场。他还指出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供应链的冲击表现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进口输入型供应链一定程度上出现向东盟国家转移的趋势,外资植入型供应链会受到在华外资企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及东盟国家转移的冲击;同时还会出现断供危机,美国瞄准“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领域,着重加强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打击。

袁红林教授进一步提出全球价值链重构下的应对措施:一是延伸国内价值链,打造东西部、上下游稳健的产业生态;二是加大“核高基”领域的科研投入比例,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拓宽出口市场、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来源地;四是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服务链重构;五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六是企业要未雨绸缪,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必须依靠自主研发,同时还要与上下游共建稳健的产业生态。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新格局问题探讨

推进贸易强国建设,需要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还应不断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贸易。“一带一路”倡议给国际贸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增长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蔡宏波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主动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转型的最有力抓手。他用复杂网络和交叉学科的系统科学方法观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发现中国的向心力越来越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强度正在增加,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中国扮演的角色可将“核心-边缘”结构变得趋同,“核心-边缘”特征也会因“一带一路”而趋弱。“一带一路”实现区域贸易的互联互通,加强国家间的贸易合作,中国为实现共同富裕发挥了主导作用,这些国家也从“一带一路”中获得实际好处,最终有望实现共同富裕。

洪俊杰教授指出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来解决开放问题,在经贸整体形势不佳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是一个亮点,会成为中国对外经贸的新增长点。

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利丰研究中心副总裁钱慧敏女士认为“一带一路”合作将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引擎,带动更多新兴国家起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新模式亦将为国际贸易格局带来重大变化,并创造一种新型的多边主义,而中国将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跨境电商助力外贸转型升级问题探讨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顺应新趋势,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促进外贸稳中提质,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电商在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深化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特别是在助力外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原巡视员聂林海以大量翔实的数据阐释跨境电商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首先,他介绍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情况,从网络人数增长来看,未来几年电子商务增长最快的应是中东和非洲地区。特别地,韩国将在五年内超越日本和英国,成为仅次于中美的全球第三大电商市场。其次,他介绍中国电商发展情况。目前,电商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动能,社交拼团、熟人拼购、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竞相发展,已经有效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元化、差异化需求。再次,他指出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中国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提升通关便利水平,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助推跨境电商再上新台阶。接着,他又分析了《电商法》与跨境新政。电子商务只能通过法律来依法规范经营,跨境电商必须适应电商法,同时还要遵守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最后,他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目前,跨境电商支付体系完善,主要提供金融通关、物流退税等服务,并呈现丝路电商蓄势待发、品牌化建设加快、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向三五线城市下沉等新趋势。

商贸流通问题探讨

新时代商贸流通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建设贸易强国方面大有可为。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夏春玉从内贸角度梳理我国商贸流通70年的发展历程和特征,重点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流通业的发展变化。商贸流通70年分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两个阶段,它们不能相互否定,不能用改革开放后四十年的历史成就来否定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他指出,改革开放前,短缺、计划、管控是商贸流通的主要特征。前三十年完成了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公有制商业,形成服务生产、服务消费、服务分配,国内商业体系支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一大贡献。改革开放后,不仅消费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外贸体制、流通企业等也都进行改革。流通业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流通、大量消耗,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流通领域的开放程度非常高,有两个划时代的试点,分别是1992年第一次零售业的对外开放试点和2011年中国入世的零售领域全部开放。

河北经贸大学纪良纲教授认为商业的根本就是商品的买卖,商业企业要大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就必须坚持商品买卖这个根本。商业是组织交换的行业,它的主营业务是买卖,承担风险先买后卖,这是马克思的精髓。

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探讨

面对建设贸易强国的目标,转型升级已成为内贸和外贸发展的关键词。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如何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指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呈现六个重要特征:一是制造业面临服务化转型,正逐步由制造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变;二是定制化生产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三是数字化是实现转型的关键;四是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是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五是完备的产业链配套是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六是国际化是转型升级的必要步骤。

许宪春教授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六大困难和挑战:一是政府采购实施最低价原则,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二是制造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堪忧。发达国家纷纷重视制造业发展,寻求先进制造业的回归,加上中美贸易摩擦,我国制造业转型将面临严峻挑战。此外,在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的高速发展,使得制造业企业从事研发生产的机会成本增大,投资积极性进一步受到抑制;三是专业化人才供给不足。国际化高端人才严重缺乏,受过专业化训练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口很大,且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无法满足需求;四是基础核心技术依然薄弱;五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程度不高;六是制造业企业成本仍然较高。近年来的减税降费政策对整个产业链税负有实质下降,但该效果多被下游采购商所获得,中上游企业感受不太明显。同时,用工、用地成本不断提升,开发区税收减免或优惠等政策逐步取消,部分企业反映社保负担依然较高。

许宪春教授进一步提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六条政策建议:一是优化政府采购等相关政策体系,引导制造业企业追求高品质和长远发展;二是营造重视制造业发展的市场氛围,鼓励企业家精神。既要在宏观调控上引导企业潜心做实体经济,激励企业做长期研究开发,还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可通过强化产权保护、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来优化营商环境;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要培养更多熟悉国外各领域的高端人才,还要采取更多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力度,推动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四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核心竞争力。既要推动对基础核心技术的研发,在科研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方面引入更多市场化手段,提升科研经费绩效,还要大力支持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实验体系和企业研发体系建设。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坚决打击侵权行为;五是联合市场与政府的力量逐步引导实现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六是进一步减税降费,鼓励企业流程改造,切实降低成本。

贸易变局下供应链与企业跨国采购新趋势问题探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地区)供应链在全球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高低是体现国家(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跨国采购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战略力量。钱慧敏女士分析了贸易变局下供应链与企业跨国采购新趋势。她认为贸易摩擦将推动全球生产链重组,从而对贸易格局带来深远影响。可以预见,为避免因“中国制造”的标签而缴付高额关税,会有越来越多企业将最后生产工序从中国转移到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具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中国将更多转向从事中上游、需要较高技术和较多资本的生产环节。实际上,无论贸易摩擦发生与否,采购公司都需要长期保持警惕,对生产和采购进行全球化布局,减少对单一供货来源地的过度依赖。但将采购基地从中国转向其他国家的速度并没有预期快,其他国家生产商需耗时5-10年增加产能,才可充分吸收来自中国的生产转移。

国际贸易变局为中国带来的机遇,一是推动中国实现大规模的“腾笼换鸟”,为中国向产业链更高端的增值环节迈进提供条件,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提供动力;二是进一步巩固并推动对外开放格局;三是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经济,促进继续向以消费和服务业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四是针对核心技术开展更多基础研究,包括5G通信、集成芯片、显示屏、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五是扩大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六是“一带一路”的推进将从国企领军的时代走向以民企为主的时代。

猜你喜欢
贸易转型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转型
贸易统计
沣芝转型记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