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莉,徐 丹,孙自祺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 100876)
近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物质基础有了保障以后,伴随而来却是各式各样的“富贵病”。其中,大学生的超重、肥胖等现象愈发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完整、躯体没有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现如今,迫于就业压力、感情问题等因素跳楼的大学生不在少数,甚至在前些年出现的马加爵、药家鑫事件等,有人把它归结于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人把它归结于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主义价值观。不管是生理指标的下降还是心理承受的崩溃,这些都证明了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应引起重视。
随着体育的发展,体育已不仅是一门课程,其已经演化成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调节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手段和工具。如今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不仅是通过显性课程使大学生获得相应的信息知识、素质和能力,而且潜隐性课程也越发受到重视。从课程论的视角分析,潜隐性课程同样能够使学生习得知识、获得社会生活技能、体会休闲愉悦感、促使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具备隐性课程特质的余暇体育能够使学校体育和第二课堂的课余体育有效连接,有效促进第三课堂社会体育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余暇体育对大学生的健康促进。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已经不在温饱线上挣扎,大多数开始追求精神文化、追求幸福指数。虽然处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但人们的业余生活也非常丰富。余暇文化逐渐走进现代生活,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并呈现出不同的种类,如“公园文化”“广场舞文化”“麻将文化”“余暇体育文化”等。在这些余暇文化之中,或多或少都有体育元素的影子,余暇体育所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那么,究竟什么是余暇体育?刘一民指出,人们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以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宣泄为目的的活动方式就是余暇体育。李宇明、韩衍杰认为,余暇体育是人们利用自己的可支配时间,选择喜好的运动项目,求得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社会活动。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余暇体育的几个特征,从时间维度上说是利用闲暇时间,从手段维度上说是通过一定的体育锻炼,从目的维度上说是以娱乐、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目的。本文对余暇体育概念的理解更倾向于刘一民的观点。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现如今大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熬夜、吃垃圾食品、沉迷网络等行为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大学生的众多疾病,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罪魁祸首,然而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的大学生却不以为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威胁。身体素质是衡量大学生体能和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标准中占比例的权重为70%。现如今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有限,通过体育课来改变这种局面也只是杯水车薪、浅尝辄止。所以,余暇体育就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余暇体育锻炼是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在快节奏的今天,一些人追求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表现得比较焦躁,情绪容易激动,内心的波动较大。这样的社会问题已屡见不鲜,作为高校也深受这种社会问题的影响。就业压力,在学生进入高校的那一刻就已经在他们心里有了深深的烙印,大学生在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同时也耳濡目染了社会层面的一些“功利化”。就业的困难、生活琐事的烦恼、学生攀比心和虚荣心的攀升等因素在一个刚刚成年的大学生心中泛滥,势必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大学生抑郁的情况也层出不穷。而且中华民族是一个“趋于内向”的民族,传统的理念强调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在“好面子”“家丑不可外扬”的理念下,大学生许多事情不愿与别人倾诉,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压力使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体育作为一种愉悦心情和发泄内心的手段和工具,能够大大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此同时,近些年流行的太极拳、瑜伽等富含特色的体育项目也加入了余暇体育的“大军”,使余暇体育在调节大学生心理手段方面更加丰富。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在与社会交融的大环境中,主动改变和调控自己以求得与保持和谐、平衡的能力,包括与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的适应和个人自身的发展。大学生是促进我国健康、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毫无疑问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虽然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微型社会”,在大学生正式进去社会之前对其进行适应教育,但高校的“校园社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高校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开展,对学生有意无意地有着天生的保护意识。近些年名校的优秀毕业生不能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不能与同事之间和谐融洽地沟通交流,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报复他人、报复社会的念头和行为,这样的事情时有出现。在网络社会的今天,许多大学生被网络“绑架”,成了网络的“奴隶”,低头族随处可见,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部分沉迷网络游戏中的大学生甚至形成了“网络自我”和“现实自我”,而且两者之间天壤之别。众多网络交流软件的泛滥使大学生迷失了自己,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定位自己。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自我的提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相对学校体育来讲,余暇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有着过之而无不及的优势。
从体育的本质来看,体育包含以下3 个方面的内容:(1)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2)体育以“身体活动”“锻炼身体”为手段;(3)体育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由此可见,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毋庸置疑。作为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余暇体育对增强大学生体质的功能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研究显示,相对体育课来说,大学生对余暇体育更感兴趣,余暇体育的参与度更高。近些年,我国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余暇体育的主要项目集中为球类项目、跑步、登山等,在球类项目中小球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而且近些年传统武术、太极以及瑜伽等项目逐渐加入余暇体育的大军。通过余暇体育的锻炼,大学生的体能、力量、柔韧性、爆发力都能得到训练,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提高。在锻炼的过程中,余暇体育本身就蕴含着对大学生呼吸机能、心血管机能的提高,使大学生的肺活量增大、心脏的泵血功能增强、血液的含氧量增加,改善骨密质和骨松质的含量比例等,从而改善大学生的体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体完善的功效。
余暇体育具有自主性强、随意性强、形式灵活多变等特点,所以大学生在余暇体育的锻炼过程中,心情放松、愉悦,没有强迫感。而且参与余暇体育的大学生大多是选择自己喜好的运动项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感兴趣的项目活动中,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动机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能从中觅得愉悦,起到消除烦恼、缓解内心疲劳、排除压抑、放松心情的效果。近年来,太极拳、瑜伽等养生项目不断受到大学生的追崇,太极拳的动作轻柔缓慢、绵绵不断,且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需要心平气和,强调上下肢的平衡和协调,这就促使练习者抛去私心杂念、放松心情,起到调节心理的作用。瑜伽作为一种优雅的健身项目,其练习是在一个优雅的环境中进行,这种环境本身就形成了唯美的愉悦感。再配以瑜伽练习的呼吸:深吸慢呼,用意念控制呼吸,轻柔缓和,并且瑜伽理论认为练习瑜伽时吸入的是一种富含“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的“普拉那”之气,能使练习者倍感精神气爽、气定神闲。太极拳和瑜伽的练习中都配有绵远柔和的音乐,集调息和调心于一身,能使练习者融入自然、忘却自我,进而起到忘却烦恼、超然脱俗、调节心理平衡的效果。
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对高校显性体育课程来说,包含余暇体育在内的隐性课程对其的作用毋庸置疑。余暇体育的趣味性、游戏性和休闲性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动机。在余暇体育锻炼过程中,势必要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交流的对象也比较复杂,不局限于学校系统,还包括社会系统中的不同层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人。在社会系统中待人接物、交流沟通与在学校这个“微型社会”有很大的差异,它既能促进大学生趋向社会化的形成,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提高交流沟通能力。研究显示,体育参与和体育环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的系数权重为0.55,这充分说明了体育参与给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带来正向影响非常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