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向红
关键词:新时代;美好生活;新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对标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拉高发展标杆,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坚持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不断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的新期待
充裕的物质条件是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最关键的决定性要素。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到突破99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期待不断提升物质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新时代必须继续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把经济总量这个“蛋糕”做得更大,使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得到实现。
(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研究开发应用,大力推进高端领域的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建设。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和政策,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要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力保障农村转移人口安居工程,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实现全覆盖。要健全完善城乡综合发展体系和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发展教育、劳动力转移、发展乡镇经济等多项措施促进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
(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把推动农民农业农村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二、坚持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对政治生活的新期待
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象征,是美好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衡量人们愿望和幸福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区域性的原因,我国的公平正义建设同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愿望还不完全适应,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不守法、人情大于法律、滥用职权等现象,小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还不能得到充分实现和保障,对社会的公平正义造成了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确保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會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健全更加科学的制度体系
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为目标,不断健全完善保障制度。要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和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收入分配、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制度体系。
(二)建立更加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
要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工资收入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同步增长。不断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着重保护一切合法收入,调节不合理的过高收入,规范隐洼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充分发挥政府的再分配职能,不断完善以税收、公共资源、社会保障、财政转移为主要方式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三)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司法管理工作,健全和完善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推进严格司法,落实案件质量终身责任制和错案问责制度。加强司法队伍建设,要根据政治、业务、责任、纪律、作风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有坚定信念、正直勇敢、依法治国的司法人才队伍。加强监督管理,坚决查处和遏制司法腐败。
三、坚持文化惠民,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就是希望能够享有更加丰富多彩、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鼓励人们积极进步的大众文化、健康文化产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以健康良好的文化引导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努力进取的精神引领社会风尚。但因为多种原因,当前我国精神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短板和不足。一些地区对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活动的创新性不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大力加强对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体广场以及其他公益性、商业性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使文化活动成为人们群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
要努力创造和生产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三下乡”“文化进千家万户”等各级各类的活动,定期不定期地开展送书、送戏、送演出、送电影等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要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断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首创精神,着力培育基层文化活动的骨干和带头人队伍,支持基层人民群众开展“月月比、季季赛、年年奖”等文化活动,形成人人关注文化、崇尚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坚持民生导向,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社会生活的新期待
良好的社会生活,是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关键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聚力推进脱贫攻坚工程,稳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创新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不断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生活还是有更多的新期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要以不断改善民生为基本切入点,加快促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民生方面的新期待。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要进一步整合城乡、区域教育资源,不断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引入定点的帮扶连带制度。要创新教育教学新机制,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创新优化教学督导评估机制,加大对学风、师资培训等软环境的投入和考核力度,推动城乡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帮助、支持薄弱学校达到规定标准。要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对西部偏远地区加大资金投入倾斜力度。
(二)提高就业创业质量
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各项工作和措施,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完善全员培训制度,引导劳动者适应和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不斷健全完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加快全民创业充分就业的引导服务,不断扩大就业范围,提高就业水平。要通过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就业实现稳定脱贫。要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和抓好军转安置工作。要不断健全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广大劳动者积极就业、大胆创业。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要全面落实全民参保登记制度,加快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不断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着力做好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各项工作,不断提高保障力度。要坚守“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建立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要坚持问题导向,抓紧时间补齐短板,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定不移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要不断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加快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异地就医需求。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持续深入开展。
五、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环境的新期待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工业大国,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对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的追求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比较突出。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环境问题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美丽和谐的自然生态,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加大对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的力度
要持续发力推进蓝天保卫战,深入开展污染治理攻坚,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草原退化等突出问题,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坚持科学施策、标本兼治、多项并举,确保污染防治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推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
要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健康养生、生态旅游等绿色环保生态产业,不断提高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力度,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理性消费的社会风尚。
(三)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要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山地、水资源、林地、草地等的生态保护工程,持续抓好国土绿化、防沙治沙等工作。坚决打赢治污治气治水环境保护攻坚战,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海、湿地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从严从重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四)加大生态环境监管力度
要切实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反映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方法和奖惩机制。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要将环境保护治理的成功实践与经验,通过新环保法、土壤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已经完成或正在推进的立法工作得到固化,实现由行政治污向法治化保护环境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