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媞媞 王栋
关键词: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人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阶层正常流动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出现了阶层固化的现象,大众高等教育并没有缩小不同社会层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
(一)社会分层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为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逐渐出现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名词,这个名词借用地质学上的专有名词“分层”,按照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能力和机会的不同进行划分。陆学艺研究员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2年)中提到,当代中国的社会成员可划分为以下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
(二)高等教育起点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仍然是底层很大、中间阶层没有发育完善的“洋葱头型”,距离理想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还有不小的差距。高等教育是反映一个人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起点公平是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因素,对于实现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尤为重要。
(三)社会阶层对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
家庭经济收入是划分社会分层的重要依据。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快速发展状态,贫富悬殊已是国际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经济水平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还体现在城市内部与农村内部之间,这种经济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使家庭文化层次也拉开了距离。多方因素综合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起点公平问题逐渐突出。
1、家庭经济收入对教育期望及高等教育专业选择的影响。教育期望是指父母对子女教育程度上的一种期望,一般教育期望与父母的教育投入成正比。教育期望变量在家庭社会层次与学生学业收获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存在,高起点的教育期望带动高质量的教育投入,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带动子女的高质量成长。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鼓励方面。父母对子女的较高期望往往转化为对子女的正向鼓励、关注度与高质量的教育投入,正向鼓励对孩子保持学习热情、取得较好成绩具有重要作用。高学历文化的父母本身就已接受过高等教育,更能理解高等教育对于一个个体的成长意味着什么,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会不自觉地提高,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会直接朝着培养孩子进入高等教育的方向迈步,尽力给予子女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不會为了分担家庭压力让子女提前辍学。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免费政策,学生在读期间还可获得国家的一定补助,之后由于社会各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家扩大了高等教育供给量,人才培养费用开始转变为国家、学校及家庭共同承担,且逐年攀升。家庭经济水平的不同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提出了挑战。在学生高考水平接近的情况下,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很少会考虑学费高低,一般会选择管理、经济、法律、艺术、通信等收费较高同时回报也高的专业;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在专业选择上顾虑偏多,一般会选择教育、农学等学费偏低的专业。我国高校的分布情况受地理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发达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很可能因为生活费开支、录取风险等问题而放弃报考一线城市及学费高昂的热门专业。如,近年来国家推出的免费师范教育,成为了低收入阶层子女的首要选择。
2、家庭文化积累对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影响。在布尔迪厄研究中,儿童的教育和职业的雄心与期望是父母和其他相关群体的教育经历和文化生活的产物,这是一个结构确定的产品。文化资本的阶层差异影响教育成就,通过希望与期望、文化风格和知识,阶级差异被转化为不同的教育行为和成就。
家庭经济状况有差别,文化积累情况更是差别甚大,文化分层的标准可以根据家长的最终学历来划分。家庭文化层次高的学生,从小生活在知识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具备高水平文化的父母相对更容易指导孩子具体的学习策略,更容易为孩子提供必备的学习设备并给予指导,更容易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拥有什么客体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简单来说即是书本、文具等相关用品,并可以引导孩子正确高效地使用这些具体化的文化资本。例如,家庭藏书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眼界与视角,高层次文化阶层藏书内容更为广泛,涉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多个领域,而低层次家庭所购书籍往往和学生所学课程相关;高层次文化阶层家庭收入稳定偏高,地处市区的居多,更容易利用好城市大型图书馆和书店。孩子在求学过程中的情趣爱好、知识储备和阅读量会随着时间逐渐拉大,从而影响其高等教育起点公平。
文化资本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层次文化阶层往往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家庭氛围,更加注重子女人际交往、个性特长、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子女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更容易形成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积累,在高等教育起点阶段占得先机。另外,处在文化分层上游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在子女学习时能进行辅导答疑,并指导孩子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种文化资本往往是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内生性家庭因素,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稳定的文化资本。
3、家庭社会关系对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影响。“择校风”在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便已经刮起来,社会分层上游的家庭不免会出现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让子女进入基础设施较好、师资条件强、教学质量优的重点学校进行学习的现象。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按照划片入学的方式进入不同的学校,但有一定社会网络的家长,会想尽办法进入重点学校,甚至不惜重金购买学区房为以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处于社会分层下游的家庭没有这种“变通”能力,其子女很难有机会进入所谓的“重点学校”。这些能够进入重点学校的关系生,经过三年的高中生涯,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相较于大多数出身于社会分层下游家庭的孩子在高考时占有了一定的优势。
二、推进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策略
(一)转变思路,促进机会均等
1、缩小阶层收入差距。社会经济层次较高的阶层往往比经济较低阶层更容易获取教育资源。而社会阶层的存在是一个社会性现象,经济收入的差距不可避免,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消除差距,而是要把财富分配差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所以,要想促进高等教育起点公平,就要加强国民收入的调控能力,按照社会各阶层对社会的贡献比进行合理分配,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分层中居于中间的人口数量,调整工资过高群体收入,缩小各阶层经济收入差距,尽可能实现高等教育起点公平。
2、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源分配,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资源分配均存在不平衡的现象,这些不均衡现象也是引起我国高等教育起点公平难以实现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我国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应考虑优先满足偏远农村地区,扩大农村教育投资的主要途径,确保教育支出向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偏斜;对于东西部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财政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倾斜,避免受教育者因为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而在高等教育起点公平中处于劣势;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应更加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提高弱势群体子女基础教育阶段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权益,避免其迫于压力辍学,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二)完善制度,均衡发展教育
1、改革高招制度。国内高考采用了同一个衡量标准,是最具有公平性的一场考试,但高校在录取学生的名额分配上却不是按照考生人数平均分配的,而是按照各地区教育资源状况分配的,这就出现了同一所学校在不同地区采用了不同的录取分数线,有些地区的分数线甚至还相差很大。这就使得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平等更加明显。要解决这一情况,教育部应该适度参考各省份参加高考学生的人口基数,合理规划分配各高校在不同省区的录取名额,让高校的招生名额分配和高校招生录取办法更加合理公平,推进高等教育起点公平。
2、完善招生考试监督制度。高考招生录取工作阳光、严谨、公正,但仍然有部分人觸碰法律底线,“高考移民”“虚假特长生优等生加分”等事件时有发生。我国法律虽已开始关注这些现象,但却依然没有一部完整的招生法律制度体系来规范高考违规事件。对此,国家应该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明确高校、招生管理部门、考生在参加考试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而保障社会各阶层高等教育起点公平。各地负责招生的相关单位,要完善好招生考试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发挥好教育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强化监督;各高校也应及时公开招生名额、录取程序及录取效果。
3、改革高校学费收费制度。高校扩招使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国家财政难以满足高校教育成本,学生在接受教育机会的过程中逐渐分担了更多的教育成本。处于经济分层底层的家庭面对高额的学费望而却步,这也制约了特困家庭子女获取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因此,必须改革我国高校收费制度。改革高校收费制度,可从建立教育收费听证制度开始,根据高等院校各专业特点实行差别学费制度。高校专业种类不同,培养成本也不相同。有的专业对教育资源占用的很少,毕业后回报率也低,却和耗费较多的教育资源与教育设备、毕业后更容易获得高薪稳定收入的专业在学费的设置上标准统一,实际上是提高了选择低成本专业学生的经济压力,不利于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实现。
4、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是解决学生入学难的第一关,学生入学后如何保证其正常生活则是国家要考虑的第二大问题。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是家境贫寒学子完成学业的坚强后盾。当前,我国大学生资助方式主要为在读期间免息助学贷款、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助学金等。这些政策帮助了一大批家境困难的学子,但这个资助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可以参照着国外在学生资助这一方面的有益经验。如,制定和完善助学贷款相应法规,完善已建立的贫困学生认证机制,并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保证助学金发放至真正贫困的学生手中。另外,高校可根据学费收费标准的不同,建立相对灵活的资助标准,保证贫困学生可以按照学习兴趣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受经济状况所迫,退而求其次选择学费低不感兴趣的专业。当然,政府在资助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应提高对困难学生的资助。而高校也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与社会企业结合,开启规范的社会资助。学生自身也要提高自身能力,通过勤工俭学的形式进行自我救助。
我们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但也应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史中没有绝对的公平。要追求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也要承认公平的相对性,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要适度考虑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别、经济水平高低、人口素质差别、教育供给量等因素,否则,盲目追求教育公平只能是天方夜谭。教育公平的理念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公平,尽最大努力为学生个体提供适合的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促进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