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分析

2020-11-25 12:28马克林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河南困境

马克林

关键词:河南;农业现代化;困境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由传统农业大国迈向现代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就内涵而言,农业现代化是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目标是要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全面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既是手段也是过程,是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赶超先进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使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

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传统农业大省,一直以来,河南始终将农业发展摆在关键位置。2016年,河南省委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8年1月24日,陈润儿省长在《2018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2018年的10项重点工作之一,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针对性保障措施。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践证明,立足区域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发展路径构建是持续全面深入推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而全面客观把握不同阶段农业现代化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则是实现这一路径构建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一、资源环境约束明显,承载力不强

当前,河南正处于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河南城镇化率以年均超过1.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19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21%,相比“十二五”末提高6.4个百分点。同时,河南工业化也在不断加速发展,2015-2019年,河南第二产业增加值以年均7.5%的速度快速增长,超过同期全国1.5个百分点(见图1)。

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相应的资源环境条件与之相匹配。同时,充分适宜的资源环境条件保障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可替代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时推进对资源环境的巨大需求与资源环境条件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因此,现阶段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现实约束。

首先,从最为基础的耕地情况来看,据《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和《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末,河南耕地面积811.13万hm2,占同期全国耕地面积的6.01%。人均耕地面积仅为753.71m2,远低于全国973.82 m2的平均水平。同时,河南耕地面积整体上还在以较快速度持续减少。2017年末,河南耕地面积811.23万hm2,较前年增加0.09万hm2,但与2010年相比,则是净减少了6.52万hm2,年均较少超过0.93万hm2。

其次,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据《2018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39.8亿m3,同比减少19.7%。即便从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多的2017年相关数据来看,2017年河南水资源总量423.1亿m3,约占全国的1.47%,人均水资源量443m3,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1.4%。自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河南人均水资源量长期低于500m3这一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边缘标准,属于典型的严重缺水省份。另外,就水资源质量而言,2017年河南省控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Ⅳ类、v类和劣v类合计占比仍然高达41.8%。显然,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同时加速,河南对于耕地和水资源的刚性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必将进一步突显。

再次,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显。整体来看,河南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普遍存在,且表现较为突出。据《河南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在全省35.86万个普查对象中,农业源占了25.70万个,占比高达71.67%,远高于工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一是化肥和农药污染。河南化肥施用量的峰值是2015年,達到716.09万t,之后逐年减少,2017年为706.7万t,虽然相比2015年的峰值减少超过10万t,但仍为全国化肥施用量首位,远超排名第二、第三位的山东省(440万t)和河北省(322万t)。同样,河南农药使用量也长期处在超高水平,据《河南统计年鉴2019》数据显示,2017年农药使用量12.07万t,与2007年的11.8万t相比,10年间净增0.27万t。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河南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均不到40%,即超过60%的农药和化肥使用处于无效状态。长期过量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仅未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产值,反而带来耕地板结、土壤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严重后果。二是农膜污染,河南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由2007年的12.66万t增加到2017年的15.73万t,年均增长超过2.4个百分点。《河南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全省种植业地膜残留量0.68万t,地膜回收率78.23%,由于地膜使用量大和质量不高等原因,有超过20%的地膜无法回收,地膜覆盖正由“白色革命”演变为“白色污染”。三是畜禽养殖污染,在全省全部25.7万个农业源普查对象中,畜禽养殖业22.22万个,占比超过86%,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0.22亿t,尿液产生量0.26亿t。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的持续扩大,畜禽养殖污染的问题也将更加突出。

二、要素投入力度有限,质量不高

第一,从资金投入来看,2015-2019年,河南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由1666.43亿元增加到3539.35亿元,年均增长18.22%(见图2)。但是,这种固定资产投资量相对于传统农业大省的庞大农业基数的农业现实而言,仍然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与同期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量及增长情况相比,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量偏小、投资力度不足且增长乏力更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就土地尤其是耕地状况而言,自2009年以来,河南耕地保有量长期稳定在810万hm2以上的水平,2018年底,河南耕地面积815.83万hm2,相比2009年减少3.37万hm2,考虑到该时期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等客观需求,这样的耕地减少量是难能可贵的,但关于当前的耕地状况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两点:一是之所以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耕地总量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地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的推行,而相关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占优补劣”现象,经整理、复垦之后补充为耕地的质量普遍低于被占用耕地,导致总体耕地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二是全省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统计显示,当前河南耕地后备资源仅为6.28万hm2,而其中占比超过97%的草地和内陆滩涂因生态保护原因被禁止开发为耕地。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的耕地质量与产量提升投入方面,近年来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自“十二五”以来,河南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21.33万hm2,但与815.83万hm2的耕地总量相比,还有近二分之一为普通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另外,从土地规模化经营来看,由于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加之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的耕地仍然以分户分散为主,全省户均耕地面积4333m2左右。虽然近年来河南土地流转取得一定进展,但规模农户比例依然较小,以2019年为例,全省土地流转面积263.07万hm2,土地托管面积176.8万hm2,两者相加也仅占到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较低的规模化经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为提升耕地质量而进行的投入增加的持续性、稳定性。

第三,农业劳动力供给数量与质量方面,自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至2019年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040.89万人,比2015年增加226.89万人,年均转移56.73万人。持续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客观前提,但也导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青壮年劳动力、高素质劳动力的缺失。《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显示,2016年,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55岁及以上的有991.95万人,占比达到23.6%。从受教育程度构成来看,初中文化文化程度为62.7%,占比最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例合计超过85%,仅有1.5%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接受过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同时,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中普遍存在的大量的中老年劳动力由于自身健康、家庭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稳定性、持续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很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第四,就农业科技水平而言,农业科技投入方面,2015—2017年,河南农业科技从业人员分别为8 672人、8 826人和9819人,相应的农业科研经费分别为3.17亿元、3.75亿元和5.13亿元。而同期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分别为24.12万人,24.99万人和26.65万人,经费情况分别为444.24亿元、505.92亿元和596.65亿元。农业科技人员全省占比分别为3.61%、3.52%和3.68%,农业科研经费全省占比分别为0.71%、0.74%和0.86%。因此,无论是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还是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在全省占比偏低。同时,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来看,2019年河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2%,超过全国2.8个百分点,但横向比较,仍然远低于同期江苏的69.1%和广东的69%。

三、制度创新乏力,效果不好

从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来看,除了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法规之外,河南結合自身实际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更为明确具体的政策、规定和实施细则等,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关制度的推行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但整体而言,相关制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已成为农业现代化持续深入推进的制度性障碍。以土地制度与政策实施为例,当前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实践,虽然通过对不同权能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各自的权利边界,但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如,种粮补贴的归属按照政策是国家为了鼓励、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从事粮食作物种植而给予的相应标准的补偿,其归属应为土地经营权的范畴,但在现实中相当部分归于拥有土地承包权所有者,这样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土地经营者利益损失,相应对其生产经营积极性是一种挫伤。导致土地相关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另一个突出原因是关于不同权利所有者的退出补偿机制缺位或者不完善,如,如果农户主动退出其合法拥有的农村土地承包权或宅基地使用权应如何补偿,补偿标准的合理性、补偿程序的合法性和补偿结果的公平性等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明确界定和进一步的细化与完善。类似的补偿机制不完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农民户籍制度退出、涉农金融支持政策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政策等。

就实践层面而言,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这一基本省情,立足省域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直面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充分发掘、梳理、聚焦河南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构建具有鲜明河南地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进而通过全省上下联动、内外协调,持续推动河南农业现代化迈向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河南困境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跟踪导练(一)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