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山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脱贫攻坚中主要存在的精神贫困、教育水平落后问题,提出了脱贫攻坚之对策,即制定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并行的多层次激励制度,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乡村文化。
关键词:脱贫攻坚;精神贫困;教育水平;对策
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20年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是我国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后一年,党和国家对农村贫困人口尤为重视,通过财政补贴、技能培训等各种方式帮助农民实现脱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
一、我国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神贫困
习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上的贫困。”我国要实现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胜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精神与“志”,即所谓“扶贫先扶志”。做好精神脱贫工作,可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为乡村振兴构筑磐石般“地基”,推动我国脱贫攻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十九大以来,我国农村脱贫工作成效显著,党和国家一方面从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等方面发力,为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基本的硬件层面的支撑;另一方面,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精神脱贫问题,通过技能培训、公共文化建设等路径“扶志”,帮助贫困人口获得一技之长,获得从业基本资格与脱贫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其脱贫斗志,基本解决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可持续问题。
但是,长期受到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被动脱贫的精神贫困问题。在传统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的小农经济环境中,农民可以通过种地即可满足自给自足之需求,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而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不再是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是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农村长期存在的一成不变的生活发展观念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传统世代相传的刻板思维式生产生活经验,在这个瞬息万变、求新求变求发展的新时期显得格格不入,新时代需要新观念,打破思想牢笼、树立创新意识、摒弃被动习性、培养积极心态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需求。另外,长期的贫困状态,易使贫困人口产生自卑、无助等心理问题,导致脱贫缺乏斗志,同样严重挫败着贫困人口主动脱贫的积极性。
(二)教育水平落后
贫困地区往往教育水平低,教室、师资、教学工具、教学技术等硬件支撑薄弱,而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水平高低,可以从侧面折射出当地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较低的教育水平,其出现贫困的几率更高。长期以来,贫困地区教育令人担忧,虽然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与高度普及的今天,知识共享理念被提出并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实施,贫困地区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方式获得了更多教育资源与学习机会,但是对于一部分贫困人口,受制于有限的发展目光,思想上不重视教育,导致其子女教育水平低,专业技能不高,大多在电子厂等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职业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差,而且容易传递至下一代,形成恶性循环。由于知识储备薄弱,教育层次低,贫困人口往往认知水平较低,其关注焦点多处在基本生活保障领域,而缺乏更高层次的幸福生活追求,种种因素共同导致了农村贫困人口教育水平低下的问题。
二、脱贫攻坚之对策
(一)多方位激励
脱贫攻坚重在精神脱贫,帮助贫困人口坚定脱贫之志,其中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作为一种心理驅动工具,在激发行为、维持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层面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脱贫攻坚不只是简单的资金扶持,不是短期的阶段性的脱贫,而是在精神意志层面的、长期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伟大战略,期间需要配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公开表扬、赋予荣誉等方式开展精神激励,配套以奖金、奖品等物质激励,对脱贫先行者进行激励,帮助其强化脱贫意志,提升脱贫连续性,同时可以激发更多的贫困人口产生脱贫动机;另一方面,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是产生一定意向并发生相应行为的重要来源,精神激励必须配合一定的物质载体,而物质激励也应富有一定的精神内涵,通过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者结合,方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另外,人类产生某种动机往往是即刻的,时效性非常明显,所以把握好激励时机尤为关键,应采取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并行方式,依托短期激励及时进行精神物质刺激,通过长期激励帮助贫困人口肯定自我价值,树立脱贫意志,实现可持续性。
(二)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振兴与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基础的群众温饱问题,而是更高层面的幸福感问题,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为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执行中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传统工艺保护推广、乡村文化建设等方式,实现对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而且,在积极向上、乡村文化积淀的大环境中,有利于村民形成一致性的思想意识观念,思想支配行动,从而表现出与乡村文化内涵一致的行为,可以在无形之中潜在引导村民达成共同的脱贫目标,形成强大向心力与凝聚力,促进精神脱贫工作更上一层楼。因此,当地政府应根据不同乡村的发展史、民风民俗与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出扶贫立志之对策,对于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手艺精湛、具有红色基因等显著特征的乡村,可以从文化层面入手,以长期积淀的乡村发展史为营养之源,通过乡土文化保护、民俗工艺推广等方式,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力争构建出一种积极向上、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乡村文化,充分挖掘文化之育人、凝聚功能,以优秀文化滋养乡土村民,彰显新时期美丽乡村之文明。
参考文献:
[1] 李冬丽.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J].新长征,2020(08).
[2]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3] 王雨.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D].湖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