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薇
摘要: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将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互动的双向传播方式,使新闻受众能更加全面、深层次地了解新闻事实。微博客在网络传播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广大民众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受众的言论自由和接收自由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地带。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受众通过网络媒介的交流确是真实的。微博客具有传播信息、获取信息、转发和评论信息的功能,受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当中,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微博;新闻信息;新闻传播
国际互联网的英文名称为 Internet,1969 年起源于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资助建成的 ARPANET(阿帕网),ARPA 是高级研究计划署的缩写,是美国国防部下属的一个单位。当时美国出于战略考虑,希望建造一个分散型的军事指挥中心,把美国的一些重要军事基地与研究单位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分散的军事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机构组成,当部分指挥机构被摧毁后,其他指挥机构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能够绕过这些已被摧毁的指挥机构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验证这一构想,最初的 ARPANET 只连接了美国西部四所大学的计算机主机,
用于验证分散在一些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的灵活性。到了 1972 年,当 ARPANET第一次公开演示时,已经有 50 多个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了连接。为了实现在不同结构的计算机之间正常的通信,ARPA 制订了两个通信协议,分别是 IP(Internet网际协议)协议和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协议,供联网用户共同遵守,合称为 TCP/IP 通信协议。 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 1985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一个名为 NSFNET 的广域网的完成。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美国国家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下,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 NSFNET,使 NSFNET 成为了取代ARPANET 的互联网主干网。第二次飞跃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欧洲粒子物理试验室科学家提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 WWW(World Wide Web)的设想,即使用互联网超文本信息,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體信息,使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人们开始注意到 Internet 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世界各地的企业、个人纷纷涌入 Internet,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随着 WWW 万维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媒体。
一、微博新闻传播的优势
微博的传播和流行,最初是以满足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表达思想为目的。不超过 140 个字符,关注(follow)一下,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全民记者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关键词正在推动一场前所未有的互联网信息传播革命。随后微博前所谓有的混合了移动互联网、人际传播、网络社区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特性,其丰富的内容已经使微博新闻成为一个趋势。当前微博读者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并且充满了怀疑态度与批判精神,所以要想方设法地让受众感到提供的信息对他们“有用”。因此微博新闻的传播者在创作微博新闻过程中都以“对读者有用”的方式来写作。同时在网络传播及微博传播的全新传播模式中,受众的心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受众不仅拥有对信息的选择权,甚至还拥有发言权,不再满足于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即使主流媒体不予报道或来不及报道的事件他们也能从网上获得详尽的信息,受众不再处于信息受控状态。 “受众中心”理念是一切新闻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微博客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否定了传统的“我传你受”的传播模式,传播者处于一种和读者平行对等的状态,是一个具有真诚服务精神和开放思想空间的信息采集、制作和发布者。总之,微博改变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发展优势。总体而言,微博的传播优势可以概括为:简单便捷、互动性强、强实效性和现场感。
(一)消息来源多元化——全民记者时代
2011年3月11日,日本 9.0 级大地震,同时引发大海啸,在日本的“博友”粉丝纷纷用微博现场直播,让受众能更直接地关注地震,为在日本的同胞祈祷平安。一位网名叫“xdrdrs”的网友在 2011 年 3 月 11 日下午 17 时 50 分,发出一条微博信息:“日本地震了,很强烈!”,这条消息距日本发生地震仅仅 5 分钟,比日本国内有些媒体报道还早。过了十多分钟,该网友再次发微博说“当地人们比较惊慌,都纷纷下楼躲避!”,并陆续报道地震的一系列情况。当事人通过电脑、手机提供的鲜活的细节描述,通过微博这种新手段的传播,使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成了传播源,这个传播源的中心就是用户的内容。 网络传播诞生之前,传统媒体由于人员、技术、资金、通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对全社会的所有现象和问题全面报道,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对新闻的进行筛选报道,对突发性事件或跨地区、远距离事件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
(二)信息的交互传递——“背对脸”式交互
美国传播学者沃伦·韦弗(Warren Weaver)曾说:“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传播的过程将媒介符号中的信息作为载体,绝不仅仅是为了单向的传者发出受者接受这么简单,这个过程包含了多向的、复杂的、交互的愿望。传统媒介由于资源有限,无法充分满足受众对于交互信息表达的需要。
微博的出现,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大至国家事件、小至个人动态,用户之间的交流既直接又多向互动,意见的传递没有任何过滤和修改,最大程度、最短时间内得到反馈和转发。 不少人把微博的交互方式比喻成是“背对脸”,意思是说好比你是坐在电脑面前打游戏的人,其他人可以从你背后看你怎么玩,而你可以和他们交流,也可以不和他们主动交流。“背对脸”指的是微博摒弃了社交网站双向互动的紧密人际关系,而是以单向的关注关系简化了社交关系,保持了发表者和接收者之间的适度距离感。以新浪微博为例,想随时查看某人的微博信息,不用通过社交网站似的各种验证,直接“关注”他即可在第一时间了解他的动态;任何人想查看你的信息,成为你的“粉丝”就行。微博作者的每条信息都可以都能即时发送到关注者界面中,不需要对方主动访问。你“关注”的人越多,意味着你的信息来源越丰富;“关注”你的人越多,意味着你的影响力越大。这种松散的人际关系实际上保证了信息即时扩散的高效性。 还有人指出,微博对于字数的限制使得相互交流的力度大打折扣。
(三)信息的实时呈现——“现场直播”
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新闻报道要迅速及时,任何的延迟或拖延都会造成新闻价值削弱甚至丧失。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曾断言,“以最快的速度回应大众并最聪明的运用比特(bit)的人,才能成为大众最好的服务者”。传统媒体的新闻时效性是以天为单位计算的,一般网络媒介的新闻时效性是以小时计算的,而微博出现后,其新闻的实效性是以分秒为单位计算的。与一般网络新闻相比,微博客又克服了新闻更新缓慢这一发展瓶颈。微博新闻比一般网络新闻还要快,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不断完善,微博可以与移动通讯网络捆绑在一起,移动媒体的开放化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贴身”发布新闻和进行互动;二是微博字数有限,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编辑新闻的时间。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如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地震、海啸、雪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微博的即时传播特性常常可以做到先声夺人、先入为主,抢在传统媒体记者赶到新闻现场之前发布信息。如 2009 年 12 月 19 日台湾花莲 6.8 级地震的全球第一条新闻就是台湾女孩萧姗姗通过新浪微博发布的,11 分钟后,天涯社区开始有人讨论台湾地震,而身为主流媒体的台湾中新社的报道又往后推了整整10 分钟。这十几分钟之间仅在新浪微博上就已经出现了 400 多条相关讨论。2008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Twitter 上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是在北京时间下午 2 点 35 分 35 秒,比彭博新闻社快了 22 秒。2010 年青海玉树地震期间,英国《卫报》在 Twitter 上专门开辟了名为“滚动博客”的专栏,为用户实时报道地震救援信息。
互联网上存在着各种信息,以海量信息著称的互联网上,唯一不缺少的就是信息,但是各类信息基本都与当前时间有一定距离,并且越是结构化强、完整程度越高的信息,这种距离就越大。相比之下,“现场直播”的即时信息却使微博所能提供的最独特的信息类型。传统网络新闻发布后,必须经过网站编辑的审阅才有可能把最关键、最核心的新闻放置到网站首页,该新闻才有可能被人关注。
而微博客中,用户可以关注到所有人的最新信息。如新浪微博中有“随便看看”。
(四)新闻舆论现实性——平民精神的体现
90多年前,美国著名舆论学者、专栏作家李普曼在其著作《公共舆论》一书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媒介化了的“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的再生产形式,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①网络传播诞生之前,在由传统媒体构建起来的“拟态环境”基础上,新闻传播的权力始终被传播媒介所垄断。真实新闻事件和受众之间,永远有媒介做中介,受众面前所呈现的信息始终是经过媒介机构层层筛选和加工的。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这种传播模式已经不适合受众对快速的信息需求。另外,传统新闻媒体也早已出现被受众指责从不报道或少报道与主流媒体意识形态观点相悖的新闻。社会大众同时也发现,少部分媒体一味追求轰动效果,存在着在新闻活动中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行为。民众对此即使发现问题,却也无法妥善解决问题。网络传播出现之后,这些状况才渐渐得到改善。而作为传播界革命性媒介的微博一经出世,就打上了“自由传播”、“言论透明”的烙印。
二、微博新闻传播的缺陷
任何一个新事物,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微博也不例外。
微博新闻的传播劣势也非常明显,由于属于网络传播范畴,它的功能和特性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效应。由于缺少“把关人”,微博存在着虚假信息泛滥、传播内容浅层化、过度碎片化导致信息不完整等种种缺陷。从长远来看,微博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媒体成为新闻发布的核心媒介,然而还是应当思考如何使微博新闻更加完善,对于微博的使用者来说,加强自身的传播素养也是关键。
(一)虚假信息泛滥——“把关人”缺失造成的困惑
2010 年12 月6日晚,新浪微博上出现某新闻周刊发布的一条消息,称“著名武侠作家金庸,1024 年 3 月 22 日出生,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 2010 年12 月 6 日 19 点 07 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享年 86 岁。随后用户纷纷转发这条消息,各大媒体则乱作一团。早在 2010 年 6 月,就有关于金庸“被去世”的谣言,但这一次由于时间精准到分,听起来像是真实的医院,发布方还是经过实名认证的媒体,一时间所有人都信以为真。有的媒体甚至火速安排了悼念专版,题目就叫做“大哭江湖”。与此同时,又有网友发现,金庸先生的生日是 1924 年 3 月 10 日,与消息中提到的不符;消息中的“圣玛利亚”医院也子虚乌有。当日 20 点 41 分,凤凰卫视的一名记者在其微博上做出回应,称“这是一条假消息,金庸先生昨天刚出席树仁大学荣誉博士颁授仪式,并且没有生病”。21 时 22 分,发布该消息的新闻周刊在微博上发出“更正与道歉”,第二天,该周刊一名副总编辑辞职,一名网站编辑被解聘。但是这则新闻已经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24 小时之内,该条微博或类似内容的微博在网上被转发了一万多次,已经使该谣言呈爆发式传播。这则虚假新闻的教训是,在微博上不能因盲目追求时效性和新鲜感而草率发布和转发。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与传播媒介的演进和传播速度的改进无关。从报纸、广播、到电视、互联网,再到今天的微博,传播媒介越来越丰富,传播工具越来越平民化。在这个受众即是传播者的时代,信息的传播与接收几乎同时发生,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种自媒体属性最为突出的媒介形式,微博新闻在追求新闻“新”的同时,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被发布出来,其中不可避免地滋生虚假新闻和谣言。
(二)浅层化信息造成新闻价值缺失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信息难免优劣并存。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微博提供了一个供用户发表个人言论的平台,同时微博准入门槛较低,这也使得微博面临大量空洞、琐碎的垃圾信息泛滥带来的问题。微博客上,出现最多的话语就是浅层化的“絮叨”,这种内容上毫无意义、缺乏深度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出现在网络上诸如“中午吃什么呢”这种个人琐事。因此,微博也被冠上“话唠地”之名,用户极易产生厌倦感。经常使用微博阅读新闻的用户会发现,不少新闻内容较少,有的根本就缺乏实质性内容,有关背景也交代得不清楚,读者无法从新闻中获得有用信息,因此新闻价值缺失了。“碎片化”导致信息的不完整性博新闻的碎片化是它最为明显的一个文体特征,该特性对于微博而言是把双刃劍,是优势也是一大缺陷。微博的内容不超过 140 字,不存在完整的篇章结构,为那些不擅长写作的普通网民打开了一扇大门。但是碎片化的新闻写作也给新闻传播造成了信息传递的不完整。 首先,由于每个网民都能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使得碎片化的信息较为混乱,新闻事件发生时难以进行有效的筛选。经常使用微博的用户都清楚,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新闻的碎片化表达使得信息出现断层化和不连续性,不少微博新闻内容松散、不连贯和无逻辑性,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是被割裂的断层信息,容易分不清事件的核心和主次。 其次,微博新闻字数上的限制,对于一条信息量较少的新闻消息的传播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具有速度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现场直播式的报道。然而对于深度的新闻报道,微博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在面对重大新闻事件时,人们不仅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还需要知道“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发生”。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报道与解析时,微博新闻无法告知受众新闻事件的细节和全貌,因此明显相比具有强大版面功能的传统媒介或网络新闻就显得先微博是网络传播时代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将网络新闻传播带入了崭新的“自媒体”时代,使网络传播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微博新闻的传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方面,有着与以往传播方式截然不同的传播特点。它快捷方便的发布方式、通俗易懂的多媒体形式、传受一体化的互动感、鲜明的个性感和时代感都给传统新闻甚至是其他网络新闻形式都带来了颠覆。同时微博也并不完美,“把关人”的缺失也造成微博新闻当中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虚假信息、浅层化信息泛滥等问题网络新闻当中也同样存在。总之,微博聚合了目前网络传播新技术的众多优势,它的公益性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将逐步体现。在加深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后,随着“实名制认证”的推行,微博的新闻功能也将逐步得到完善,必将在瞬息万变的传媒界获得活力和大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高雅. 微博新闻事件信息可信度评价[D].吉林大学,2013.[2]王培明. 微博新闻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金春平. 自媒体时代微博新闻编辑模式分析——基于新闻生产市场学视角[J]. 编辑之友,2015(01):64-67.
邮寄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旭辉花园6栋
联系电话:13855195413
收件人:郑梦琛
作者简介:郑梦琛(1989-),女,硕士研究生,安徽艺术学院,230013,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