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益耿
建立名校长工作室是各地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办好家门口好学校的重要举措。笔者自2013年8月获评浙江省温州市名校长后,开始成立名校長工作室,在领衔主持名校长工作室的七年间,共带了两届校长学员(以下简称“学员”)。在不断探索建设和运行名校长工作室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自己在学校管理、课题研究、专业引领、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示范和指导作用,着力推进工作室计划落实,努力提升学员的办学治校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教育管理能力,促进了学员学校的特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
如今面向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培训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参加工作室活动的学员们大多已参加过多种类型的培训,如后备干部培训、校长上岗培训、骨干培训等,很多学员听过不少学校管理报告。那么工作室该如何定位,才能真正满足校长学员们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学有所获,是笔者在建设工作室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十几年的校长任职经历使我认识到,优秀校长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系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崇高的责任担当意识与使命感,还要有开拓进取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优秀校长的核心素养,也是名校长工作室的培养目标。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将校长工作室定位为一个平台、一个学习共同体,将致力于校长与其学校的共同发展,作为工作室的培养目标,将校长工作职业化、专业管理学术化作为工作室的追求。
与此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自己在学校管理方面的经历稍微丰富一些,积累的办学经验或许多一些,但在管理、办学的某一方面,这些学员可能都有自己的高招儿。因此,我希望通过精心策划工作室的活动,让学员们在做中思、在行中悟,边研究、边反思,相互借鉴、共同学习,最终实现每一个学员个人素质的提高,并促进其所在学校的发展。
在这几年建设和运行名校长工作室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适合学员特点、满足学员需求、解决具体问题的研修方式。
其一,将读书和学习作为日常研修的重要方式,提高学员的基本修养和理论素养。校长要想更好地履职,必须带头学习、读书、做研究,因此,工作室的研修计划、学员专业发展计划都将读书和学习纳入其中。一方面,我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期刊编辑给学员做“校长应是读书人”“给校长阅读的建议”“校长如何指导教师读书”等专题讲座;另一方面,我们在工作室内定期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并要求学员通过工作室微信群随时交流读书心得。此外,笔者还编印了“成长中的名校长—阅读正当时”手册,引导学员学习运用哲学思维去认识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并且尝试运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去分析、处理和解决教育问题。
其二,以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室的学员来自各县(市),每所学校不仅所处的地域、硬件条件、办学资源不一样,办学水平更不一样。各学校发展阶段不同,每所学校都会面临或多或少的办学困惑或难题。校长必须正视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分析并研究这些问题,并在管理实践中切实加以改进,才能真正促进学校发展。于是,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便成为工作室研究的起点。我要求每位学员都要立足本校的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确立具体的问题,展开实践性研究。与此同时,我还倡导学员将工作与研究结合起来,对工作中的成功、困惑进行理论解释,并且与同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在此基础上,我将学员们经常碰到的、急需解决的或者当前教育中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设计为工作室的研讨主题,由此发现规律、寻找对策。例如:针对不同程度存在的校长职业倦怠问题,工作室专门策划、组织了“如何破解校长职业倦怠感”的专题沙龙,引导学员们直面问题、真诚对话;聚焦学员关注的“校长领导力提升”问题开展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及沙龙研讨。后续我们还围绕这两个主题的研究进行梳理提炼,形成了工作室的独特经验,分别刊登在不同刊物上。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笔者要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渠道,为学员提供多种研修平台,在研修过程中助推校长学员的真实成长。
其一,广泛利用外部资源,让学员的成长站在更高的平台。为了拓宽资源通道,我经常会浏览有关网站,了解各种论坛和活动资讯,并且与部分专家学者保持密切联系,以便为工作室的学员创设多种学习交流的条件和平台。例如:我利用本地高校资源,组织学员到温州大学参加学术沙龙活动,听取专家学者的报告,提升其理论水平。我还组织学员参加各种论坛活动,听取专家和一线名校长的专题报告,参与论坛互动交流,使其得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如组织学员参加“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中国南方阅读论坛”等,从中吸收更多教育人的智慧与成果。此外,由《温州教育》编辑部发起成立的“校长空间”是一个校长与校长相遇、思想与思想碰撞的平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室学员经常光顾的地方。
其二,深入挖掘自身潜力,让研修过程成为教学相长的生命历程。在带领学员研修的过程中,工作室主持人首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领作用。笔者将自身的办学经历、管理经验进行概括提炼,利用每一次开展活动的机会与学员进行分享,例如:我是怎样走上校长岗位的、我是怎样做研究的、我是怎样开展特色办学的、我是怎样处理学校棘手问题的,等等,这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既有相似的案例,也有理论的升华。为了做好学习分享,我每次都会提前准备、精心打磨,翻阅理论书籍,虽说每次讲座分享都费时费心,但几年下来,几十个讲座分享也是我对自己的经验进行理性提升的过程,这也让我深切地体会到“教是最好的学”,而这些来源于真实办学实践的分享也深受学员欢迎。
其三,充分发掘同伴潜能,让真实情境成为理实相融的学习场域。每个校长自身的经历,其实就是一本极好的教科书。因此,充分挖掘同伴资源,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我们到每个学员所在的学校开展办学诊断活动,听取学员关于学校工作的介绍,对学员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进行集体诊断并提出建议。面对具体的学校场景,学员们可以从自己的办学经验与理念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谈看法、提建议,相互之间进行思维碰撞,形成新的思考和启示。为了使学校诊断活动更精准,笔者还邀请专家同步诊断,以实际行动鼓励学员将理论直接应用到办学实践中,走向理论与实践的相融相生。
例如:2019年1月,工作室走进成员所在学校—瑞安市毓蒙中学,以“教育评价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为主题开展活动。活动中,除了林初存校长进行“新优质学校创建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介绍,我们还邀请温州市教育评估院的王旭东主任做了“教师发展性评价”以及“教育评价与常规管理”的专题讲座,我也做了“构建‘三学联网课堂教学模式,扎实推进智慧教学”的专题分享。这样的活动因为主题聚焦且基于真实办学情境,既有实践研读又有理论提升,学员们都感觉收获颇多。
七年时间,两批学员,几十次研修,几千公里路程,在名校长工作室这个互助平台上,每个校长都有了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抱团取暖、砥砺前行。自成立名校长工作室以来,笔者和学员以及各自的学校均获得了较大提升。一些学员学校由非常薄弱的学校提升为温州市办学水平一、二级学校,学员获得各级各类先进称号,部分学员成为当地县(市、区)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指导小组成员或各种专家组成员,他们的科研成果也频频获奖或发表在各级各类教育刊物上,一些学员获评县级名师、名校长。
(编辑?谢?凡)
注释:① 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教育新形态下教师发展学校U-G-S-S 模式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jg201904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