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建设者,昔日的“红色特工”

2020-11-25 02:40林卫国
文史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阳泉市华侨水泥

林卫国

归侨故事多,定居在山西阳泉的越南归侨谭业就是一个颇有故事的人。

在采访谭业之前,我同他的儿子、曾任阳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现任阳泉市政协副主席的徐本宁本来就很熟悉。我知道他父亲姓谭,感到好奇,有一次就问他:“你老爸和你怎么不是一个姓?”他回答说:“他原来就姓徐呀。”后来,得知谭业下放到山西之前,曾经在我党情报部门工作过,是昔日的“红色特工”。当特工的有若干个名字是很正常的了。

后来我终于有了两次面对面采访谭业的机会,满足了我想 “挖掘”谭业故事的欲望。

出生在越南西贡

谭业原名徐瑞成,又名徐俊仪,回国后才取名谭业。

他的祖籍在广东省花县(今属广州市花都区),1923 年4 月6 日出生于安南(越南旧称)西贡(今胡志明市)一户城市平民家庭。他是徐家在西贡的第二代华侨。

西方的殖民主义者远征他国,是为了掠夺、殖民、剥削和奴役原住民。而中国人不管是“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都是为了谋生,希冀改变在原籍的贫苦困境。到了异国他乡,总是跟当地居民友好相处,筚路蓝缕,共同开发,共谋发展。

但是徐家生活依然艰难,一家人只有咬牙坚持。3岁的时候,谭业丧父。妈妈自己开了个小杂货铺支撑全家;大哥卖馄饨挣钱补贴家用;谭业在课余还经常跑到网球场去帮人家捡球,以收取一点小费;妈妈和大嫂还挤出时间给别人打扫卫生,搞家政服务。

老一代华侨根祖意识很强,唯恐自己的后代数典忘祖,总是一遍又一遍告诉儿孙:“我们的祖国是中国,那里有我们的根。”因此,谭业从小就有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谭业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学校里的“活跃分子”。小学上的是“义学”,即华侨社团创办的公益学校,专门招收穷人家的孩子,免收学费。当时他就萌发了这样的念头:将来自己有能力也要创办一所这样的学校。中学他上的是当地的华文学校中山中学,一直到高中毕业。

他十分关注国内局势。“七七事变”爆发以后,他自觉投入支援祖国抗日救亡的活动,曾和同学上街卖花赚钱,把钱交给中华总商会,作为抗战经费寄回中国;还挑头出面组织剧团,亲任导演,排演抗战剧目;经常到电影院去义演,搞募捐;到华侨聚居地为侨胞演唱《在松花江上》等进步歌曲,表演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激发侨胞的爱国热情。同时,他一边念书一边补习法语、英语还有汉语普通话,给自己“充电”。

在侨居地创办“守承华侨公学”

为了让华侨子弟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谭业高中毕业以后,做了一件让当地侨界刮目相看并欢欣鼓舞的事情:自己创办一所叫“守承华侨公学”的华文学校,亲任校长。一炮打响,侨界欢呼!学校在向华侨子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特别注重向他们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他亲自创作了一首《守承华侨公学校歌》,歌词大意是:立志要高,品学要好,礼义廉耻需记牢;学习要刻苦,知识掌握到,新世界由我们来创造;莘莘学子啊,大家齐努力,将来为国立功劳。作曲的是一位叫陈灿燊的老师,后来留学、定居法国了。

瞒着家人回归祖国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在国际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海外华侨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谭业和同学们也热烈庆祝,在大街上游行,在学校里贴了标语,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那时中越关系密切,毛泽东和胡志明都是两国人民共同爱戴的领袖。谭业还翻译了一首歌颂两国领袖的歌曲,大意是: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拔出锐利的宝剑,领导中国人民和越南人民站起来。

谭业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毛主席,其进步表现在西贡侨界十分突出。我驻越南的组织机构及时发展他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今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这意味着他在越南的时候,就已经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一员了。此后,他对自己也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他天天阅读《大公报》《文汇报》,时刻关注国内时政动态,并告知身边的华侨朋友。

当时,华侨中的青年人纷纷考虑自己的出路:是继续留在当地做寄人篱下的华侨,还是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谭业当然选择后者。但家人却希望他留在身边,一是在事业上全家合力拼搏更好发展,二是血缘亲情难以割舍。

谭业看到家人不舍,决定来个“先斬后奏”。约了几个同窗好友,自己办理移民手续,悄悄地坐上法航4个引擎的“天空霸王号”飞机直飞香港。抵达启德机场以后,到旅馆先住下,第二天通过罗湖口岸进入中国大陆。当时香港与深圳的通道就是一座罗湖桥,是用木板搭建的,下面就是小河沟。一边是英军把守,一边是解放军值勤。过了罗湖桥,谭业内心激动不已,一遍一遍地默念:“祖国,母亲!我终于回来了!”

接待人员看到他还是一副越南人打扮,立即给他买了布鞋,换下了木屐,还带他去浴池洗澡。刚穿上布鞋他不太会走路,因为他从来没穿过布鞋;到浴池洗澡他也不习惯,总觉得像煮一大锅馄饨,因为在越南从小就是用水冲着洗。后来他慢慢就习惯了。衣着也由越南装改穿中山装,全部中国化了。

回国后他放弃了原名,改名谭业。当时和他一起结伴回国的是两个高中的同班同学,一个同学原名朱璋和,改名叫朱江;还有一个叫黎炳,保持原名。黎炳后来留在广东中山大学工作,谭业和朱江则一起到了北京。

1950年6月30日,谭业一行到了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他被安排到北京东堂子胡同的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备处,受到了热情的欢迎。他做的第一件事,即把从越南带回来的越文和华文资料全都交给领导。他相信这些资料对了解越南的情况很有帮助。而后,他留在筹备处帮忙。主要的工作就是做翻译,给那些不懂普通话的归侨当翻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问题,同时给一些不习惯国内生活的归侨青年做思想工作。

西贡的家人从他的来信中得知他已在首都北京找到工作,也很高兴,并嘱咐他要好好干,别给咱华侨丢脸。

进入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

在全国侨联筹备处工作一段时间以后,谭业接到上级通知,要他到位于北京弓玄胡同的一个单位报到。去后才知道那是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是他的新的工作部门。

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成立于1949年11月1日。下设办公厅和国外调查研究局。谭业是国外调查研究局的一名联络员,为正排级军职。他的上级李清昌处长,是曾在太行山抗日的“老八路”,毛冰山科长则是从新四军出来的老同志,他们都是富有情报工作经验的行家,对于新来的同志非常热情,使谭业有了家的感觉。他以老同志为榜样,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谭业通晓越南语、英语和法语,会说普通话、粤语,特长在这里全部派上了用场。他负责查阅来自世界各地的报纸杂志和有关资料,根据需要进行筛选、翻译、摘录、整理、转发。

东南亚一些国家排华时,许多华侨被遣送回国。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简称“中侨委”)、情报总署和中国红十字会联合组织人员到广东汕头参与接待、安置。谭业曾作为情报总署的代表参加此项工作。从东南亚回来的华侨中广东、福建人居多,好多人讲广东话,所以谭业的语言特长发挥了作用。归国华侨有的安置在原籍,有的安置在外省市,有的安置到海南岛华侨农场。谭业跟他们谈心沟通,使他们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他还考察、选拔一批华侨青年,将他们领回北京,通过培训和学习,之后派回广州建立情报站。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撤销,谭业转入中央军委情报部,继续当一名“红色特工”。

在发奋工作的同时,谭业还积极要求进步,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

转业到“中共第一市”

1954年,拥有军籍的谭业和其他一些同志根据组织需要,转业到地方工作。离京前,毛冰山科长代表组织来为他们送行。谭业和其他同志一致表示:“我们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哪个地方艰苦,我们就到哪个地方去。”

谭业被分配到素有“三晋门户,晋冀要冲”之称的山西省阳泉市。

阳泉市创建于1947年5月4日,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解放区创建的第一座城市,所以被称为“中共第一市”。当时阳泉的煤炭钢铁等资源对支援解放战争夺取全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和谭业同时期转业到“中共第一市”工作的,还有两位“红色特工”,即原在中央军委情报部工作的马来亚归侨潘金成和夫人李桂芝。李桂芝原在中央军委联络部工作,此次和丈夫一起转业。1955年,又一位“红色特工”——越南归侨张子思(女)从中央军委联络部转业到阳泉。

谭业从进了娘子关那一刻开始,就下决心扎根于此,为建设山西奉献一生。他无怨无悔,有的只是光荣感和使命感。他被安排在阳泉市工业局。

转业时,组织上把他的档案和入党申请材料一并转到阳泉。昔日的华侨教育工作者,昔日我党的“红色特工”,在新的领域大展拳脚,发光发热了。

建功立业,脱颖而出

到了阳泉以后,领导就对谭业说:国家需要建设,阳泉市也需要建设,各行各业搞基本建设,都需要大量的水泥。这方面咱们阳泉有资源优势。你们都是有知识的人,建设水泥厂的事情,就由你们来办吧。

于是,谭业二话不说,就挑起了建设水泥厂的重担。

白手起家,困难之多之大可想而知。市里决定先搞石灰矿渣水泥的试点,但大家都没有做过,犹如“老虎吃天,无法下口”。于是,他就与夫人苏玉英一起,去北京的水泥研究院学习。当时水泥研究院有很多工程师在从事水泥研究,对谭业这些从下面省市来的学习人员,也给予热情的帮助。苏玉英学习化验,学水泥的化学分析、水泥的计算。夫妻俩从硅酸盐水泥到矿渣水泥,到利用工业废品煤矸石制作的水泥……所有的知识都学习钻研透。回来后,谭业通过反复的研究、实践,成为这方面的行家,带领一帮徒弟,夜以继日地大干苦干。夫人则一直都在从事水泥的化验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共第一城”终于建成了水泥厂,生产出优质水泥。特别是利用工业废料煤矸石制作水泥,谭业可谓山西第一人。

了解到阳泉市生产水泥很成功,有关部门就在阳泉市举行了一次全国水泥研制现场会,推广阳泉的经验。谭业作为阳泉市第一个水泥工程师,还代表山西省出席在长沙举办的全国煤矸石综合利用会议。

1958年,“中侨委”和全国侨联在广州召开全国侨联先进工作者会议。谭业光荣出席,在会上他受到表彰。大会给他颁发了一个奖状,上面写着:“谭业同志,先进生产者,在大跃进中从事水泥工作具有显著的贡献。”在这次会议上,谭业还荣获何香凝主任委员赠送的、有她亲手签名的一幅《醒狮图》。

“文化大革命”中,谭业遭受了许多不公平待遇。但他不后悔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抉择,不动摇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热爱。改革开放以后,他同众多归侨侨眷一样,迎来了政治生命新的春天。1983 年,德高望重的谭业参与筹备成立阳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工作,并当选为第一届侨联副主席,其后还担任第二、三届市侨联的顾问。他和侨联侨办同仁克服种种困难,妥善安置了被蒙古国迫遣回国的109名难侨。

1985 年,他终于了却了多年的心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余音缭绕,悠悠难断中越情

谭业喜欢写诗,在越南的时候,曾写过一首《湄公河的水》和一首《珠江和黄河》,抒发了思念祖国、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

谭业还翻译过胡志明的讲话、著作,还有一部《越南史论》,从越南语翻译成汉语,介绍给广大的越南华侨和中国人民。这使得他回国之前在越南就有了一些名气,甚至越南高层对他也有所了解,印象甚佳。

转业到阳泉以后,谭业曾经给胡志明主席写信,汇报自己投身祖国建设的情况以及对胡志明主席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恰好胡志明主席来华访问,于是在北京给他回了一封信。信中说:“譚业同志:你的信收到了,谢谢你对我的热爱。希望你在新的工作岗位努力学习,积极工作。”

实际上,谭业已经成为中越人民友好交往的“民间大使”。中国,是他自小就决心为之报效和奉献的祖国,一草一木都让他魂牵梦绕;越南,是他先辈拼搏谋生和他生长之地,一砖一瓦都在他心中挥之不去。他乐意充当桥梁和纽带,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作用,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的友好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岁的增长,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他就格外想念西贡——今胡志明市的亲人。2001年谭业携儿子和大女儿赴胡志明市探亲。父母早已不在人世,父母的七个儿子、三个女儿,除了他健在,其他都已去世。只有六嫂(当时已有86岁)和几个侄子在原来的居住地等候。大家见面,感慨万端,抱头痛哭。亲人们带他看看先辈住过的老屋,模样依旧可辨,而昔日的西贡即今日的胡志明市,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谭业心里清楚:越南的湄公河是从中国发源的,两国人民同饮一江水。越南的一些山脉也是从中国一直延伸过去的,一直到越南南部。就像歌曲里唱的那样:越南和中国山连着山,水连着水;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难舍难离。谭业到晚年,还会做地道的越南饭,说流利的越南话,唱韵味十足的越南歌。我们登门采访他的时候,有幸聆听他为大家演唱了一首他平时喜欢的越南歌曲。歌词的大意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还有些闪烁的灯光。我经过你的房子,听到了琵琶的声响。亲人呀亲人,我渴望见到你的脸庞。亲人呀亲人,我怀念和你相聚的美好时光。

我们虽然不懂越南话,但看到他投入的神情,听到他浑厚的声音,也仿佛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

2007年11月16日,谭业因病在阳泉去世,享年85岁。

除了一套旧房子,谭业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值钱的遗产。昔日的荣誉证书、何香凝主任委员馈赠的《醒狮图》等,都因遭遇水害而荡然无存。所幸他保存了胡志明主席给他的信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物,恰恰证明了他是当之无愧的中越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民间大使”。

谭业还保存了一枚毛主席像章。那是他夫人的哥哥援助越南建设时,中国驻越南使馆颁发的。回国后,大舅哥将这枚像章送给外甥女——谭业的女儿。后来,女儿又给父亲戴上了。

山西的建设者、昔日的“红色特工”谭业虽然已经辞世,但他的形象还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他的歌声还经常在我的耳边缭绕。

猜你喜欢
阳泉市华侨水泥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阳泉市环境气象业务现状及发展趋势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2017年阳泉市房地产开发市场投资、销售遇“双冷”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山西阳泉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实践与思考
阳泉市防雷减灾工作现状与发展思路
天价水泥
“华侨”一词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