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对策研究

2020-11-25 12:21曾庆鸿王顺英
耕作与栽培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素质贵州省培育

龙 毅,曾庆鸿,姚 力,王顺英

(贵州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贵阳 550001)

1 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亟需一批高素质农民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当前,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大批原有农业生产力脱离土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锐减,农村“空心化”现象非常严重。(据相关资料统计,2018年全年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820万人,城镇化率由2018年的47.5%提高到49%,农村人员减少了60万。2020年3月贵州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639.6万人)。一方面农业劳动力锐减,而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发展加快,种养业种类增多,加之农业产业发展已有原来的生产环节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加工及销售等全产业链,特别是贵州省乃至全国和全世界,农产品供给已有短缺到相对过剩,农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这些都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4年起在全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目前全省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5.12万人,但培育的高素质农民仅仅只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1.38%,较全国平均水平6.27%低了近5倍(江苏高素质农民占比高达23.14%)。此外,全国每年平均培育高素质农民增加5.5万人,而贵州省每年平均培育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仅仅增加3.3万人,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低了一半,亟待培育一支用得上,留得住、肯扎根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二是贵州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一支与之适应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贵州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战略部署,确定了茶叶、食用菌、蔬菜、牛羊、水果、生猪、中药材(石斛)、生态渔业、辣椒、生态家禽、特色林业、刺梨等12个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及发展目标。要实现12个特色产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全省最少需要培育高素质农民280 万人以上,高素质农民占农业劳动力比例需要达到25%(表1,据农业部课题组研究,农业要实现稳定发展,高素质农民占比重需达25%)。从贵州省目前已培育的15.12万总量看,远远难以满足12大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发展需要,迫切需要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至少需要培育260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岗位技能人才、岗位工人、职业经理人等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让其成为贵州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者、推动者、促进者。

表1 贵州2020年12大特色产业发展与高素质农民需求测算

2 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1 培育经费投入不足

中央财政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经费逐年增加(全国2016年13.9亿、2017年15亿、2018年20亿、2019年21亿)表2,贵州省省级经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投入不仅未增加,反而有所减少(省级财政投入2016年1 000万、2017年600万、2018年600万、2019年600万)表3。市、县级财政缺乏套投入,进一步拉大贵州省与其他省区的差距。(从表4可以看出,贵州省培育规模仅占江苏省23.5%)。全国2016年省级投入超过1 000万以上的省份有18个,2017年省级投入超过1 000万以上的省份有16个,2018年省级投入超过1 000万以上的省份有16个。投入不足不仅影响贵州省培育规模扩大,而且影响培育质量的提高。从省级层面看,多部门联合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要素集中的培育格局尚未形成,各自为战、相同类型、重复培训等比较普遍,中高等农职院校、农业本科院校尚未全面进入到培训工作中。

表2 全国培育经费与安排贵州培育经费及省级经费情况 (单位:万元)

表3 部分省份省级投入与贵州省级资金投入情况 (单位:万元)

表4 部分省份培育人数与贵州培育人数情况 (单位:万元)

2.2 高素质农民培育精准度不够

突出表现大部分地方没有结合“培训对象、谁来培训、培训内容、如何培训、培训时间”等要素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育计划。一是遴选培育对象不够精准,各地在遴选培育对象时,往往主要为完成任务,而没有很好地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遴选对象的摸底调查,也没有充分挖掘那些有意愿有需求作为培育对象。二是基地规模不足、条件不强、结构不合理。目前,全省仅有省级培训基地26个,每年最大规模能够承担的任务仅约6 000人,只能完成全年度培训任务的10%左右。而承担着大部分培育任务的200余个市、县级培训机构,绝大部分培训机构的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实训场地少,培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从目前现有的培训基地看,承担培育任务的主要是县级农广校,而高等农业院校、高中等涉农职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涉农企业等,培育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实训场地丰富的培训机构目前尚未全面加入到高素质培育的主体。三是师资队伍力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全省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不足3 000人,且绝大部分的师资为基层农技人员,具有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不到10%。另外,高素质培育的创业型、经营管理型、营销、电子商务等类型的师资更是奇缺。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的教学师资力量更是严重缺乏。四是培育课程不全面、培育方式单一。培训课程设置中,多数地方生搬硬套农业农村部的指导性“培训规范”,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需要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如生产经营培训的课程设置上,理论多、案例少、模拟演练教学课程少;技能培训课程的理论课程多、现场实操课程少)。培训单一,大多数培训机构主要采取集中学的方式,“全天坐”教学、“黑板上种田”,枯燥又无味,线上培训也未正常开展,培训效果不理想。五是培育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培训机构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没有充分结合农时开展实训实习和现场观摩教学交流,在培训时间的设置上,多数培训机构为便于教学管理和降低成本,以及担心参训学员会外出打工而流失,往往按照下达任务的时间(3~5 d或5~7 d或12~15 d)集中一次性开展培训,导致参训学员难以抽出长时间参加集中培训。另外,多数培训基地没有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的结合农时季节,围绕产业周期来开展分段式培育,其培育的质量和效果都难以达到要求。

2.3 高素质农民学以致用脱节,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学以致用方面,一方面由于遴选参训学员不够精准,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和培育方式不尽合理,导致参训学员不能够很好地做到学以致用。据抽样调查,已培育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员中,仅有34%的学员能够将培训获得的技能技术应用到生产发展实践中,其余66%的学员没有做到学以致用,他们在从事农业生产中,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技术培训。此外,贵州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开展以来,对培训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培训过程管理、资金使用、任务完成等指标上,而培育效果、培育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也未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管理和培育机构,进行培育效果和质量的科学评价。

2.4 高素质农民培育缺乏政策支持、宣传力度弱

贵州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实施中,让农业科技项目、成果率先在高素质农民中进行示范、推广,高素质农民在享受产业政策、新增补贴、土地流转、设施建设、税收保险等差异化优惠政策等方面,均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目前尚未出台对高素质农民的专项支持政策,对高素质农民培育中扶持政策力度明显不足。上海、江苏、山东、四川等省区在社会保障方面,已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等形式,提高高素质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另外贵州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较弱,没有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也没有在乡镇、村等设立相对固定的咨询服务网点,不能及时方便和接纳农民和更多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加入到高素质农民培训队伍中来。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规划布局,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贵州省高素质农民从2016年的5.13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5.12万人,3年时间增加了9.99万人,每年平均增加3.3万人,虽然每年略有增加,但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仅仅才1.38%,高素质农民队伍缺乏与当前农村产业革命的发展需求严重不适应。为此,建议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十四五规划”中,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大格局,进一步高质量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建立由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机构,将涉农培训资源充分整合,现有的培训资金集中安排,形成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等农业院校为引领、县级农广校为主渠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要素集中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格局。要加大省、市、县级财政投入力度,尽快培育一支与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满足贵州省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十二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3.2 加强培训环节要素的把握,精准组织开展培育工作

一是在培育对象的遴选上要做到精准,要坚持自愿原则,严格杜绝“给钱请人来培训”,把正真有培训需求的对象遴选出来,既可以是有产业基础的种养殖户,有技能基础的合作社、农业企业的用工,也可以是对农业有情怀、有意愿的高等院校、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人员、退伍军人等潜在的高素质队伍。二是在培训机构和培育基地的选择上,要做到精准。培训机构宁缺毋滥,构建以“专门机构+高中等院校+农业企业”的培育体系。培育基地要建设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农业园区作为培育综合基地,结合现场培训需求,配备统一标识标牌、现场实训教学工具等,满足现场教学和实训的实际。三是要着力构建“产业导师”、“师带徒”直通车式等培训模式。建立“产业导师库”,对产业导师统一颁发证书,统一调配,实行动态管理。产业导师实行联系制度,每名导师负责联系和指导5至20名学员发展生产,学以致用。要开发好乡土实用教材、微视频课件、线上教学课件,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四是在培育方向的选择上要做到精准。要重点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投入到农业发展中,重点将其培养成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等高层次农业发展人才,使其成为高素质农民的领军队伍。要重点培育高素质农业产业工人,农业产业发展离不开农业企业的引领和带动,要重点依托企业来开展岗位培训或轮训,按照企业用工岗位标准培育高素质农民,使其成为高素质产业工人。要做好对种养殖户生产经营管理培训和普通农户的生产技能培训。五是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要结合农时和产业周期,分段组织开展培训,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24个课时,每次培训都有实训实习,演练交流,以确保参训学员既能够学满学时,又不耽误其生产生活。要用好信息化手段,一是充分利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中国农技推广APP、云上智农APP提高线上学习比重,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学员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二是充分用好12316信息平台开展定点推送技术要点、天气情况、市场行情等相关知识点。

3.3 加快建立高素质农民评价体系,提高学以致用能力

要加快制定贵州省《农民教育培训高素质农民的素质指标体系》、《农民教育培训高素质农民评价指标体系》等指标体系,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和规模经营的现代人才素质需求。协同配合教育部门,积极做好农民职业教育工作,打通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互通渠道,做好高素质农民的推介工作和身份界定,优先推荐参加过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符合条件的农民到中高职院校学习,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让农民学员“学中干、干中学”有效提高学历层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把每一个培训班做精、做实,做好后续跟踪的延伸服务,提高学员培训后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让参训学员学懂弄通,学以致用。

3.4 分类制定高素质农民优惠政策,保障高素质农民高质量发展

要加快为高素质农民培育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出台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让参训高素质农民看得见、想争取、能得到。一是要优先考虑农业科技项目、成果优先在高素质农民中进行试验示范、推广,让高素质农民优先获得先进技术的体验感、自豪感。二是要在产业政策、新增补贴、土地流转、设施建设、税收保险等方面做出差异化的政策安排。三是制定奖补政策,对于培训机构、基地要根据其培育任务的完成情况、质量和效果的考核结果,给与相应的财力支持;对于培训导师、教师授课费,要参照财政规定专家讲课费标准给予报酬;对于经过高素质培育且合格的对象,进入企业工作的,企业要按照技术工人的标准给与工资核定和兑现;对于培训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年度工作完成较好、成绩突出的,要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与优先支持。四是加强宣传,要用好用足媒体的力量,全方位宣传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政策,注重对示范带动能力强、产业发展较好、技术技能突出的高素质农民典型开展跟踪报道,要搭建平台定期组织举办高素质农民技术技能比赛,让他们展示自身风采,体现自我价值不断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知晓度。

猜你喜欢
高素质贵州省培育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