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新举措例谈

2020-11-25 03:22柴翠云
读与写 2020年1期
关键词:音叉月食科学

柴翠云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实验小学 河北 迁安 064400)

长期的老旧的评价机制让小学科学课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但是科学课程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小学科学是开启学生智慧、揭露科学本质、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基础学科,关系到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甚至关系到国家科技的发展。因此,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必须加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转变过去“讲授式”的教育观念,避免科学课堂教学无滋无味,学生在科学课上混天过日子。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各种资源,启迪小学生的科学智慧,采用新举措,确保学生学到有用的科学知识,挖掘小学生的科学潜能。本文结合实际科学教学案例,从下边三个方面分析构建高效科学课堂的新举措。

1.利用电子资源数据库,提高学习能力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小学科学的教学手段及资源越来越丰富,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学好小学科学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综合素养,还能对小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有所提升,促进小学生的科学发展。因此,为了拓展学科知识,上级教育部门将越来越多的电子数据库资源面向中小学校开放。电子数据库增加了教材的容量,拓宽了科学课程的视野,给小学生带来更便捷的学习平台。比如,在讲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日食和月食》一课时,因为大部分小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印象不深刻,对于有的专题知识比较匮乏,学习起来感到费劲。科学教师在课前就组织小学生进入微机教室,利用开放的电子数据库资源,小学生可以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络详细了解日、月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形成的过程有哪些特点?有的小学生查找了关于月食的传说,有的小学生找到了历史上关于日食和月食的最早记录,学生们在课堂上激烈的讨论起来。通过教学实现了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把科学课堂完全地教给学生,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具有很多的促进作用。

2.优化教师备课思路,丰富学生视野

同一节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课题的各种优质信息,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落实学科教学目标,实现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比如,讲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这一课时,科学教师首先利用媒体手段创设课堂情景,教师课前通过网络寻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包括山间鸟的叫声、大海的波浪声、手机的铃声、汽车的笛声等,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来分辨这些声音,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接下来,科学教师再引入课堂演示实验,让小学生仔细观察和体验。教师用小橡胶棒轻敲音叉壁,音叉就会振动,然后快速地把音叉套上薄保鲜袋,会发现保鲜袋会抖动;然后再敲响音叉并迅速将音叉放到水面,此时水珠四起;再敲响音叉,让学生快速地把耳朵放在木盒口处,会感觉到有震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小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将多媒体技术策略性的与实验教学相整合,巧妙的解决了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难题,能够切实的体会到科学实验的意义。

3.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提升科学素养

提到小学科学教学就离不开实验这个主题,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增强小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让小学生更好的感知科学,还可以开启小学生发现科学本质的思维,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实验自信。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科学小实验的开展,给小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和实践机会。比如,讲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要求小学生明白风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蜡烛、火柴、可乐瓶(充当演示箱)、香、湿毛巾等工具。在课上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实验过程做了演示,让学生熟悉实验步骤,然后鼓励小学生亲自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并用图表、文本进行实验信息的记录;按照“我的具做法是”、“我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及所说明的问题”、“我还有如下疑惑”进行汇报实验结果。重点汇报“请说出点燃蜡烛后洞口附近有风的原因”、“实验中香的烟漂移的方向是怎么样的,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的去做实验,学生在轻松、开放的实验环境中不仅用简单的器材完成了实验,还知道了风是怎样形成的。课后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观看视频,了解海陆风是怎样循环的,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让科学探究不再是高不可攀,很好的实现科学探究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小学科学的教学更要注重创新和发展,抓住现代技术发展对小学科学带来的机遇,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挖掘新的科学资源,让枯燥难懂的知识更易于明白,让沉闷的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与创新点,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还要鼓励小学生发散科学思维,用科学谨慎的学习心态探究科学本质,从而提高小学科学的整体教学效益。

猜你喜欢
音叉月食科学
天狗食月
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
日食和月食
点击科学
看月食
第一次看超级月食
科学大爆炸
有趣的声音
用“转换法”探究声现象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