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超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河北 衡水 053000)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家“制造2025”战略实施,中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大调整完善,中职学生面临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也在增大,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采用理论与实践、体验训练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发展中职《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其全面健康成长。
信息时代,中职学生都能熟练的掌握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手段。而中职学生又正处于心理年龄增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持续变化,但中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却缺乏与时俱进,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难以依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来实时调整学习压力、个人心理发展、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挑战。一是《心理健康》课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虽说中职院校已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教学仍局限于理论层面,在具体实践操作上欠缺,加之缺少较高水平的教学师资以及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存在脱节现象。二是《心理健康》课实效性不强。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过程中,缺少标准和统一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模式,围绕中职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设定疏导等相关教学,《心理健康》课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前预防的相关内容存在缺失。三是《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较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心理健康困扰学生正呈较快增涨态势,有的已属于心理疾病,但《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缺少与学生体验式互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人际互动与情感交流,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时仅与学分挂勾,难以应用于实际解决心理问题,维护自身心理发展平衡。
通过《心理健康》课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借鉴其他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课先进经验,应先建构一套适用于中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课教学工作模式。一是以“治未病”为导向开展《心理健康》课教学。针对中职学生需要适应学校、城市、教学方式、生活习惯、同学和朋友之间、跟家庭成员心理上的分离等环境变化,应积极构建以《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和日常宣传为主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自身的发展技能、沟通技能、压力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助力学生用心理学知识武装头脑,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正确地看待和有意识地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二是以“心理服务”为需求开展《心理健康》课教学。过去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与咨询,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远远不够,需要构建以心理咨询辅导和心理普测为主的《心理健康》课支持体系,既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又通过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形式的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使课堂教学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紧密结起来,达到学生自我价值和完善人格等方面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课教学应注重延伸到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发展健康的心理。一是推行点面结合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针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归纳出《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系统的点和面教学设计和教材内容,在心理学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机融合,创设优良的课堂教育环境,发挥潜在的心理教育力量。二是推行渗透式《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为主,其他心理咨询等活动为辅,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学渗透,让学生参与网络心理测评,建立电子心理档案等工作,组织班级建立心理健康微博、微信、QQ群等,使学生在合作互助中了解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三是推行体验式《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以分享和经验交流引导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与技巧,可把《心理健康》课堂分成若干小组,开展互动体验式的团体课堂教学,使每次课程教学成为一次主题明确的结构式团体活动,既可把心理健康知识化为体验、感悟和能力,又让学生通过小组亲身体验与教师总结提炼,探索与觉察自我,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并加以改善,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心理健康》课教学要依据中职学生成长阶段、年级特点,选定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分解知识点及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视频录制等,通过系统性分析和模块化处理,帮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体验式教学、课堂现场答疑、活动节奏控制、学生小组分享引导等教学模式创新下,增进情感交流,获得良好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体验,提升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