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清
(江西省全南中学 江西 全南 341800)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强调:“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可见,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强调了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突出了生活的教育意义。《地理新课标》中也倡导:地理知识的学习应是学生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如何把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应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可以上一堂小组合作式利用现代多媒体电脑来完成的分析探究某种地理现象成因的地理课;可以上带领学生带着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去野外观察、实践,进行探索的地理课;可以上师生对话、辩论的地理课;可以上观察、绘图、实验的地理课。现行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一致的内容,这些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的。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事例,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去采撷,对生活世界的基本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即地理教师要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善于在种种生活情境中提炼主题,构建教育内容,为课堂教学服务。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生活中找教育,这在教学导入过程中非常关键,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要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帮助学生建立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当中晴朗的天气的时候和阴天的时候的天空的亮度,以及温度变化,人们在生活当中那些是有利用到大气的削弱和保温的行为,可以告诉他们秋冬季节,农民在农田里烧秸秆的行为是为了干什么,现在的很多的蔬菜大棚的农业又是如何利用大学削弱和保温作用的原理的。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突然明白了很多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不明白的事情,从而会更发散的他们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是平易和谐的,民主平等的。教师要放低姿态,有时是学生的朋友与生一起探索学习;有时是学生的学生,乐于向学生请教;有时是学生的师长,做精到的点播与讲解;有时是学生活动的主持人,与学生一起开辩论会、研讨会、交流会等;有时是学生的欣赏者,适时的评价激励、鼓舞……在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哪种活动都应是与学生交流、聊天式的,没有架子,不施威严,如春风般怡人,当然幽默风趣更是上乘。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地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也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联系。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把生涩、专业性较强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浅显易懂的地理道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在讲授太阳高度的过程中,太阳高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每日的太阳高度视运动变化都呈现在眼前。如何理解这一知识点,不是单靠理论知识、课堂讲解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做一个有心人,以生活常识来理解具体的理论知识。又如,讲授月相的过程中,要和传统的阴阳历联系起来。当“清明节”、“中秋节”以立法的形式成为法定传统节日时,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多注意观察,才能通过实地观察、描绘,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才能真正理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具体意境,才能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文情节,也才能真正体会“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人生里程。在新课程理念下,需要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现实化、简单化、生活化,让学生在享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使课程由理性的、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到直观的形象的生活世界;由原来的关注科学规律和法则,回归为关注儿童的情感和体验、关注学生的发展;由以科学为中心,回归到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使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这确实是生活化地理课堂一大飞跃。因为人始终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人在生活世界中认识自然现象,理解与体验社会的道德、法律和艺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自己的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它为人生奠定基石。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当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之中。生活化地理课堂只有联系生活,应用于生活,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