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法
(濮阳市绿城实验学校 河南 濮阳 457000)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学生共同体在协作互动中交互成长。通过营造积极环境、构建积极课堂、塑造积极性格、善用积极语言、创造积极活动等积极策略,促进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追求有价值感、意义感、幸福感的蓬勃人生。
著名教育家博耶尔(Ernest L.Boyer)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路径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目标的学习者与助学者,在协作互动环境中,通过学习、讨论、探究等活动从而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学生共同体也是学习共同体、纪律共同体和荣誉共同体的结合,它更关注于学习者本人即学生的发展,共同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这对于学生共同体成长具有现实意义。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不稳定期,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学生共同体的建立和成长,进而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无疑极具教育价值与意义。
本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如何实现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最大价值,促进教育成果的正向发展,最终提升学生的幸福体验。
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有契合相通之处,因为教育的目的同样是提升人类幸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纠正人的缺点,帮助有问题的人消除问题并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人更具有生产性和道德性,即使原本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而成为社会人;三是在对人进行鉴别的基础上使天才得到充分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曾说过:“如果很早就学会乐观的技术,它就会变成基本的人格特质,你会自然而然地采用它,它会带给你丰厚的回报。”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积极教育的实践中,构建积极的学生共同体关系,将有效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而产生有利于双方的正向效应。
2.1 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是为实现心理学最初的目标:一是如何追求幸福;二是如何培养天赋。它主要研究三类问题: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的机构,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乐观、自信的人,充实人的个性力量、兴趣爱好,最终实现人的价值。积极教育有六大理论模块: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成就。积极心理学研究如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和整体社会等积极机构,实现社会价值,这与教育的本质相符。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而这正是现代教育所关注的核心。
2.2 积极教育理论。积极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以及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积极教育理论关注积极关系的建构,通过建立积极关系,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对学生的心理、价值观以及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塞利格曼教授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最幸福的学生都一致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所以,积极教育中构建积极的学生共同体关系,对于提升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高课堂效率,构建和谐校园最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曾这样谈到:“积极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密码之一,它符合人类大脑活动规律的科学实践,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积极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技能,还致力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品质,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活投入、建构意义等核心能力,以帮助学生追求有价值感、意义感、幸福感的蓬勃人生。积极教育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实现生生间、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直指生命,关注心灵。
2.3 学生共同体理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人际关系。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认为: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实践构成的,是通过活动、合作、反思而实现的。学习的过程是疑问转化为问题并进行交流解决的过程,更是基于对话的冲刺和挑战。
3.1 营造积极环境,创建学生成长氛围。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想要改变一个人,必先改变他的环境,环境改变了,他就被改变了。”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在日常教育行为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来营造一种适合共同体交流的舒适氛围。
(1)改造物理环境,使之富有教育性和艺术性。教室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心灵家园,一个教室的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应当注重教室环境布置的艺术性,以教室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一个科学的育人环境。同时,学生共同体以四人小组的合作式进行座位排列,通过制作组牌、设计口号、编排组歌等方式增强共同体之间的凝聚力。
(2)改善心理环境,使之呈现互相悦纳的姿态。构建学生之间良好的竞争与互助关系,学生共同体之间形成一个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学生才能形成接纳别人的指导、纠正等教育措施的心理倾向。
3.2 构建积极课堂,创设良好成长环境。构建学本课堂或是生本课堂,打造以学习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的积极课堂,组建学生共同体,创造积极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生共同体以合作互动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帮互动、合作展示促进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而要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进行有效的独立学习和有序的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主人公意识,减轻心理压力,又可以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活动更加有声有色。
学生共同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产生积极的互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融洽的,这样就更容易产生起积极的课堂氛围,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3 塑造积极性格,筑牢生生情感基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个性方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育以人为对象,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忱待人的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适龄儿童的同伴交往中表现出霸道、自私、任性等行为,不懂谦让、分享,缺乏协作精神,不会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不会取长补短,都是导致人际关系中不收欢迎的常见原因。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顺应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它以人为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通过小组合作中展露的正向的积极性格、创新意识的性格特征去感染到其他成员,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较好的帮助。
3.4 善用积极语言,营造学生和谐气氛。《荀子·荣辱》篇中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语言是最直接的桥梁,共同体之间的正向沟通交流便于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上课时间,包括课下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老师的语言更要充满正能量,进而产生积极的效果。教师应该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对待师生关系,善用教师积极语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才有更多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才能更好的促进积极教育、生成积极的育人效果。
教师应该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对待师生关系,善用教师积极语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才有更多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才能更好的促进积极教育、生成积极的育人效果。
3.5 创造积极活动,激发教育的源动力。集体活动的参与能让孩子们觉得集体与自己息息相关。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可以多创造孩子参与集体学习或活动、游戏的机会,在活动中融入积极地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校园教育活动的正向发展。大多数学生对小组、班集体是很关心的,而且他们也有需要被信任的愿望。有效的参与能够在学生心理上形成归属感。对于集体中每个学生都应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信心,有得到认同的快乐。
积极心理学另一个奇妙之处就是引导孩子们在活动体验中分享成功的乐趣,分享自己获得的知识,虽然他们主观意识仅仅是要表现自己学得好,但是长期反复这样的训练,他们能逐渐体验的分享的重要性。在共同体中分享自己的知识,分享自己的文具,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热情和快乐等等,都能激发孩子们的交往兴趣,增强交往信心和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总之,积极心理学理论促进学生共同体发展,学生共同体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集体认同感,最终实现学生快乐成长,走向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