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近
(贵州省盘州市第九中学 贵州 盘州 561601)
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本文以家国情怀教育培养为研究,分析了家国情怀的渗透途径。希望通过实践探索能够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历史课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门描述历史事件的课程,书中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现在比较远,而且古今特征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想准确掌握并理解教材内容不容易,也不利于历史课发挥自身的育人价值。对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切实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教师要详细解读教材内容,找出每个知识和生活的关联,进而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家国情怀。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需要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为生活化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学习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1975年左右的土筑建筑,那时候街道狭窄,人们出行主要靠自行车。相比2018,我国房屋主要是楼房,街道非常宽阔,人们出行的方式不再单一,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交通工具,比如靠公共汽车,私家车、地铁,飞机等。实行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可有效引导学生把1975年与2018年期间的社会变化做个对比,让学生深刻感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变,进而明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让学生明真正白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解析典型课例的常用形式是巧设疑问,这是给学生做家国情怀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详细解读教材里的典型课例,根据实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学生特征,合理设计问题,不断指导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研究和分析里明白课例里所要表现的爱国思想,进而接受家国情怀教育。例如,学习高中历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丝绸之路是汉朝开创的事业。历史教师在这个前提之下,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不光有国内各民族的文明,还有东西文明交流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被丝绸之路里的精神影响。还有就是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还需要依据“一带一路”的构想不断启发学生,促使学生能够把丝绸之路开辟里散发的正能量应用到生活里,以此提高学生家国情怀的素养。再如,学习高中历史教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过程中,教师可设置“清政府在洋务运动发生时的状况,洋务运动在什么背景下发生?洋务运动中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哪些?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这样有关的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去思考。教师利用问题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去思考,找出榜样人物,进而把他们身上的良好品质转化为自己的素质,最后促使学生可以受到家国情怀的教育。
高中历史教材里记录着很多人物事迹,教学时教师可有效结合家国情怀教育的实际目标,在教材里有针对性地提炼家国情怀教育资源,然后合理渗透到课堂教学里,让学生可以受到历史人物和英勇事迹的熏染,进而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家国情怀。例如,历史教材里的抗日战争,郑成功驱倭寇、甲午战争,像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高中生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之选。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要把历史教材里的知识提出来,合理传播给学生,帮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迅速发展,进而切实提高家国情怀的影响,让学生明白英雄的可敬,祖国的伟大。另外,为了让学生收获更深的爱国情感,教师还要迎合时代的发展,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推动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在高效的情况下实行。例如,学习《国共的十年对峙》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从网络上搜索到相关的影视内容,选取里面的片段给学生进行播放,上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体会长征中战士们团结和无畏的精神,并确定学生可以有坚定的信念,其实就是拥有着爱国心。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家国情怀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家国情怀教育来讲,其实是长期多个层面性工作,单纯依靠课堂渗透,效果是不太理想的。所以,实施高中历史教学时,要想切实提高家国情怀教育,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的渗透,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并组建历史的社团活动,这样可以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益处,还能够优化教育的效果。在整个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学生参与性强,动手能力强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亲自了解先烈们的优秀品质和博大胸怀,明白每个历史朝代的创造和发明,进而促使学生在历史中受到名人,伟人思想的感染,更好地体现了家国情怀教育。除此之外,历史社团还可安排学生去历史文化室打扫卫生,让学生在摆放物品的时候,受到历史人物品质的影响,进而充分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综上所述,高中学生唯有这样,才能把伟人的品质应用到自己的行为举止里,进而树立服务于人,报效祖国的伟大目标,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之,结合历史教学实际,有效地渗透了家国情怀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从而才能积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为家国情怀教育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