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口语能力及有效提高策略研究

2020-11-25 03:56:04高立雯
现代英语 2020年13期
关键词:英语口语口语策略

高立雯

一、 引言

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市场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比重在日益增大,英语作为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媒介其作用也在日益凸显。 而作为21 世纪肩负着振兴中华、弘扬中国文化的大学生更有责任掌握好英语,将中国的声音和文化传递出去,在软实力层面重塑中国形象。 但现实中,大学本科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普遍欠缺,无法适应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时代需求。 为了探究问题根源所在并找出应对方法,研究者在苏州大学本科生中作了一次调研。

二、 理论背景

1975 年,J. Rubin 在TESOL Quarterly 上发表了文章“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s’ can teach us.”。以此为开端,国外外语学习研究策略一直方兴未艾并逐渐蔓延至国内。 束定芳、庄智象(1996)在《现代外语教学》一书中指出:随着二语学习(SLA)研究的发展,外语教学研究重点应该从研究如何教转移到如何学,并且提出了四个重要原因:对学习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教学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研究学习主体;学习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母语习得研究证实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 另外,在为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一书所写的导读中,文秋芳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作了概述并介绍了国外比较流行的三种策略归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直接和间接策略;学习语言的策略和运用语言的策略。 在分析了这些基于不同理论和目的而作出的归类的缺陷后,她同时补充了自己的归类: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

在《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一书中,文秋芳将中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分为萌芽阶段和全面启动阶段,并对中国20 多年的英语策略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反思。 她和王海啸在《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的分析》一文中将策略简单定义为“学生为学好英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这与O’Malley 等人的定义“学习者策略指学习者为有效地获取、贮存、检索和使用信息所采用的各种计划、行为、步骤、程式等,即为学习和调节学习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本质上是相同的。 该书对语言学习策略重新进行了分类:“形式操练策略”“功能操练策略”“依赖母语策略”。 “形式操练策略”指“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为学习语言知识所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 运用此策略的学生通常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的语法和语音知识,比较重视传统的精读和精听,注重语言的准确性”。 “功能操练策略”指“学生为获得信息而进行的学习活动,例如,听外语广播、阅读外文报纸等。 强调在大量接触和运用外语的过程中自然吸收新的语言知识。”而偏好“母语策略”的学生常常通过翻译的方法来学习外语各项技能。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有两大目的:

1. 了解苏州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项和难点。

2. 验证“功能操练策略”和学生的契合度及在提高英语口语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后一个目的是基于对前一个目的答案的假设: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主要在听、说方面。 这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的结果,但是要通过学生本身进行验证,而且本次研究重点主要是学生口语能力。 只有前一个假设验证成功,才可以完成第二个目标。

(二)研究过程

本次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先调查学生英语学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再验证“功能操练策略”在帮助学生应对该困难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对象为苏州大学2019 级和2020 级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包括五个班级227 名学生,覆盖材化、医学、建筑、播音主持等各个不同专业。 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网络投票和数据分析。

在第一阶段,研究者发起了三次网络投票,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难点、口语水平及影响因素。

第一次投票问题:听、说、读、写四大英语技能对你来说最难的是哪项?

此问题共有129 人投票,选“听”的有66 人,占51%;选“说”的有45 人,占35%;选“写”的有18 票,占14%;选“读”的为0 票。 听是语言习得的基础,人类是在特定语境中通过先听后模仿习得一门语言。 而对于参与调查的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来讲,他们从小并不具备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再加上以高考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和繁重的学习任务挤压了他们的课外练习时间,听力成为他们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障碍一点都不奇怪。 说是基于听的基础上通过模仿而实现,听的环节出了问题,说的能力自然会大受影响。 选“写”的人很少,选“读”的则没有,这个结果和长期的以考试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是相符的。

第二次投票问题:你觉得自己的英语口语处于什么水平?

参与此项投票的有129 人,其中,选“能勉强进行日常交流”的有87 人,占67%;选“基本无法进行交流”的有25 人,占19%;选“能熟练进行日常交流”的有10 人,占8%;选“完全无法交流”的有5 人,占4%;选“能熟练进行日常交流并能对某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的仅有2 人,占2%。 统计结果显示:参与投票的学生的整体英语口语能力是欠缺的。 这和研究者在课堂上的观察是相符的:大批卷面成绩优异的学生无法自然顺畅地表达自己。 当然,学生表现出来的口语能力欠缺也可能有缺乏锻炼而导致的信心不足等心理及其他文化因素在内。

第三次投票问题:影响你英语口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这是一个多选题。 在参与此项投票的139 名学生中,95 票投给了“缺乏英语环境”,占27%;93 票投给了“口语练习过少”,占26%;91 票投给了“长期的以考试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所致”,占26%;58 票投给了“输入不够”,占16%;还有18 票投给了“其他”,占5%。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缺乏语言环境、练习不够、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提高道路上的三大主要影响因素。

(三)研究结果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统计结果的分析,苏州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1. 听与说是学生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 听、说直接影响交际能力,换言之,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亟待提高。 听可以单向进行,只需大量练习便可独自完成。 说就比较复杂,每个人采取的策略可能不同,每种策略的有效性也有待检验,这也是文章所要探讨的重点。

2. 绝大多数学生的口语能力不足以应付日常交流,这是长期学习“哑巴英语”所导致的直接后果。 在大学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下,教育者应该重视这个问题,肩负起帮助学生走出口语困境的责任,这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 导致学生口语能力停滞不前的三大主要因素有:语言环境的欠缺、练习不够、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英语教师应该以此为借鉴,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学生弥补短板,助力学生实际表达能力的提高。

简言之,学生在英语学习四大技能中最需要且教师能提供帮助的便是口语能力的提升。 目前,苏州大学除了一部分在入学筛选考试中成绩较高可以进“高级口语”“高级试听”等提高班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在普通班进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学习。 作为综合教程,上课内容涵盖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知识讲解,也自然不可能分配很多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专项训练,所以如何有效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提升口语能力就尤其重要了。

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验证了研究者的假设,接下来就是第二阶段的任务:验证“功能操练策略”和学生的契合度及在提高英语口语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在研究重点从如何教转为如何学的大背景下,从学习主体视角去看待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成为教师时刻需考虑的问题。 目前在口语练习方面,小组讨论依然是课堂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验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者又发起了第四次网络投票:你觉得和同学互练英语口语对自己有帮助还是有反作用? 备选项有:A. 不能明显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但可以巩固所学词汇,并能从对方学到新表达;B. 能显著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C. 会起反作用;D. 没有一点帮助。 投票结果:选A的有85 票,占61%;选B 的有29 票,占21%;选C 的有14 票,占10%;选D 的有11 票,占8%。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不看好同学之间互练口语,但认为在口语实践中确实可以巩固和拓展词汇。 虽然口语方面的语音语调等可能提高不多,但实践总归是有帮助的,尤其是词汇方面。 但仍有少数学生认为同学之间互练口语很有帮助,所以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讨论、学生对练需根据班里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选C 的虽然仅占10%,但说明中国学生互练口语产生负迁移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的,比例不高则是因为互练不多,所以体现不明显。 选D 的同样很少,语言实践即便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是有好处的。

那么学生所认为的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途径有哪些? 所以,第五次网络投票问题是:有效提高英语口语的方式有哪些? 这是个多选题,选项有:A. 阅读英语读物;B. 观看英语视频;C. 与英语母语者对练;D. 做口头展示,比如演讲、配音、剧本表演等;E. 与中国同学互练;F. 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A 项得票为59,占17.6%;B 项得票126,占37.6%;C 项得票为69,占20.6%;D 项得票54,占16.1%;E 项得票为16,占4.8%;F 项得票为11,占3.3%。 综上比较,观看英语视频高居榜首成为最受欢迎、被认为最有效的口语提高方式。 紧随其后得票接近被认为有效的口语提高方式分别是与英语母语者对练、阅读英语读物和口头展示。总结起来,先大量输入纯正英语然后在不受负迁移影响的前提下大量输出被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比较有效的口语提高方式。

第二阶段的调查和分析表明,“功能操练策略”为学生所认可并被认为是有效的英语口语提高策略。

四、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存在问题

首先,语料输入不够。 中国学生虽然学习英语的初始年龄在不断减小,学习英语的时长在不断增加,却远远达不到量的要求。 部分学生觉得英语只是一门不得不学的考试科目,跟自己的生活无关,也就没有强烈的动机去提高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 也有学生把精力都放在了提高英语卷面成绩上,根本做不到课外大量阅读、增加语言输入,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提高。

其次,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 生活中常有以下案例:一名小孩在去英语国家几个月后就可以听懂并能用英语顺畅交流。 但大学生花费了大量精力、时间和金钱却进步缓慢,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 书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学习也是如此。 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语言和意象、动作、行为、表情等密切联系,多方结合学语言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自然更容易活学活用。

最后,语言习得必须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习者才会觉得这门语言可亲、可用、有趣。 研究者同事的孩子,自小从读、听英语故事中得到巨大乐趣,所以能长期坚持读、听,英语听、说能力明显好于同龄孩子。 大多数中国家庭做不到为孩子从小营造这种良好的语言环境。 学校英语课堂又主要以灌输为主,以考试为导向,偏重于采取“形式操练策略”和“依赖母语策略”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新语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难以调动起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积极性。

(二)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者就如何帮助大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保证大量纯正的英语语言输入。 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观看英语视频,收听英语电台节目,阅读英语报纸、期刊等,并将课外内容和书本内容结合起来。

其次,现在英语学习软件很多,可以鼓励学生下载一些人机对话软件,跟机器对练口语,这样能保证语音、语法的正确性,对于不爱表达或不敢表达的学生来说也少了很多心理障碍。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长期大量练习,再去生活中实践,学生的口语表达将有效提升。

最后,课堂口语练习应因班而异多样化。 如果班级学生整体口语能力强又都喜欢互相交流,就可以多组织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 如果学生整体英语交流能力欠缺,则应以口头展示、新闻播报、讲故事等形式鼓励学生练习口语。 另外,还可以尝试请学生课外配音、拍摄情景短剧等在课堂上展示。

五、 结语

影响口语能力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文章只是从一名教学实践者的角度在小范围就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作了一些初步探究。为了贯彻“有教无类”的教学真谛,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调整、更新自己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主体和时代的需要。

猜你喜欢
英语口语口语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酒中的口语诗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18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反思与创新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学生天地(2017年10期)2017-05-17 05:50:44
口语对对碰
如何加强及应用英语口语教学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