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颖列
近些年来,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已经成为教育专家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究其原因,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深刻认识到思辨能力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理性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然而,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问题意识相对较弱,思考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也明显偏低。 在此背景下,如何改善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现状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 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实证调研,为后期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具体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思辨能力,即个人基于恰当的评价标准对事物进行有意识的思考,以决定某物的真实价值,并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 从思考对象的层面进行分类,思辨能力可以分为数理思辨能力和人文思辨能力这两种类型。 数理思辨是一个从已知求未知的思考过程,在这严密的思考和论证过程中,分析方法和论证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得结论往往无可争议。 人文思辨的目的是为了在思考辨析的过程中甄别和选择一套最好的价值理念和行动准则。 因而,解释和说服性论证是人文思辨的重要说理方式。 据此,外语类学生思维培养应注重三个方面:流畅性(思维速度)、变通性(思维角度)和新颖性(思维创新)。 首先,分析问题时,应该尝试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合理的、多角度的分析。 因为从不同的层面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看法或结论会更加趋向于科学、客观。 其次,在同一个层面上分析问题时要注意条理性,即分析的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性和条理性。 最后,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应该进行“说理”。 也就是,对要分析的问题要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证明。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经说过“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优秀,不在于其考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其拥有优秀的思维模式”。 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
近年来,关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已经引起了外语教学研究者以及外语教学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文秋芳认为:许多外语专业学生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大多能够达到发音标准、语言流利的语言技能要求,然而交际活动缺乏实际内容、深邃的思想力,逻辑性、条理性差,思辨能力严重缺乏。 孙有中也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专业教学过程中一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学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呈现为“非对即错,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模式。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也做出明确要求:要“重视和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在语言技能培训的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能力以及论据评价能力,两者不可偏废”。 由此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 而思辨能力作为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研究通过问卷以及个别访谈等方法对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学生的思辨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 调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对思辨能力的自我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287 位学生几乎全部认为思辨能力对于学习或是工作都很重要。 同时,其中82.3%的学生承认自己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没有足够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之后,项目组还对20 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整体看来,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缺乏思辨能力。 主要表现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时无话可说,英文写作时难以提出独到的观点。 同时,学生也表示,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主要用于基础知识的背诵记忆及训练方面,很少涉及思维训练。
本研究以文秋芳提出的“思辨能力的层级理论模型”为理论框架,从思辨人格倾向和思辨技能两个向度测评样本的思辨能力。
1. 思辨人格倾向调查结果
思辨人格倾向,即个体或群体对思辨活动的信念、价值、态度及意愿,是习惯性的动机。 积极正面的思辨人格倾向有利于思辨能力的发展。 思辨倾向包含求真、质疑、正义、坚韧、开放、自信、好奇等七个向度。 本研究显示,在七个向度中,学生的好奇心分值最高,这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求知欲望较高,对新信息、新知识怀有好奇心。 分值位居第二的是开放性。 这与专业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 英语专业学生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往往比较开放,包容度较好。 正义性得分也较高,这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道德观念。 坚韧性和自信得分不尽如人意,学生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抗压能力需要提高。 其他得分最低的三项则说明,学生的求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2. 思辨技能调查结果
思辨技能是思辨活动中的核心技能,主要包括阐述、解释、分析、评价以及自我调控等方面的能力。 本研究采用文秋芳课题组的思辨能力量表,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量表Alpha 值分别为0.8,各因子前后测Alpha 值大于0.7。
本次调查显示,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技能相对薄弱,平均得分仅为35.26(标准差为12.05),思辨“缺席”现象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在:模仿能力较强,分析概括能力较弱;善于描写和叙事,不善于说理和议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现象严重。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严重束缚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这种束缚误导了教师和学生,使他们只看到语言本身,却忽视了语言是拓展思维、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 于是,学生被动地开启一种死记硬背、机械背诵的应试模式,遇到主观题往往毫无头绪,也无法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思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2)学生方面
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权威的依赖比较强,主动性较差,一般都是被动地按照教材和教师的导向去记忆、接受、容纳知识。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已经习惯于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词汇、语法体系等内容,根本不需要使用太多的思辨技能。 许多大学生仍然停滞在“非对即错、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模式中,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传授和接收的过程,缺乏好奇心、质疑和批判的精神。 具体表现在语言输出方面:口语表达中往往文不对题、思路狭窄;论文写作中选题过大、缺乏论证、逻辑混乱、堆砌材料、缺乏综合研究能力。
(3)教师方面
有些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上是不科学的。 这些教师只习惯于照本宣科,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点的讲解和语言技能的操练上,不鼓励、不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思维活动,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失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逐渐也就丧失了分析能力、总结能力、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 这样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却不能胜任。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需要教师把知识传播和能力训练更好地结合起来。 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精通分析、设计、组织、管理等多方面能力。 可以说,师资水平也是影响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测评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索知识的能力。 对于外语类学生,传统的评价体系偏重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及语言形式,忽视了语言背后所传达的思想及逻辑性。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是通过研究型、探索型学习,也就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非记忆或拷贝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等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显然,不科学的教育理念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要调整。
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小组认为今后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国内教育“填鸭式”教育模式造就了学生“海绵式”与“模仿式”的思维方式。 虽然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因为,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 同时,思辨能力是在良性的沟通与对话中培养出来的。 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沟通与对话中进行。 学生应该学习如何与别人沟通、对话,这也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关键所在。
教育之根本在于教师。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其思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得从源头强化教师的思辨能力。 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应强调教师思辨意识的提升以及教师思辨能力的提升。 只有教师增强思辨意识,勇于突破思辨能力层层阻力,将思辨能力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与技能,才可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辨能力训练。 同时,思辨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这不仅是育己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 因此,不管是教师本人,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重视教师思辨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多种思辨能力培训班,为教师注入鲜活的思辨源泉,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现有的思辨能力水平。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中国学生在学习中的依赖心理比较严重,习惯于按照课本和教师的引导去记忆容纳知识。 在信息化、知识量激增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在哪个专业领域,教师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因此,必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空。 教师要创建独立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线上线下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需要制定一套动态化的监督方案开展监督活动,对思辨能力培养机制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总结。
传统的教学评估方法大多属于终结性评估。 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评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单一评价,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这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与之相反,形成性评估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实时跟踪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反馈,这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形成性评估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重视形成性评估、丰富评价体系有利于弥补单一评价的不足,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以学科内容学习和语言学习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即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不仅注重语言形式学习,更注重探索、发现、思考等有意义的学习。 在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中,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记忆、储存和吸收这个层面,还必须结合自己先前的知识储备,对新的学习材料进行思考、分析、评价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水平的发展与学科知识的增长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语言技能、学科知识以及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 因此,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压缩以语言技能为主的课程,逐步增加如语言学、文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含量大的课程,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扩大思维空间,提升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对于英语专业师生而言,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交际的工具,更是思维工具,应正确处理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改善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