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静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全面育人背景下,大学英语作为覆盖面广泛、课时多的必修课程,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因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而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仍然面临众多问题,不利于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优化,进而制约了大学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影响。 因此,基于提升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角度,文章从问题、原因、原则、措施四方面深入分析“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前提是制定可行且完善的教学计划,然而传统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计划是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素质目标等为主,极少牵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而且当前大部分教师虽能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缺乏融合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不佳。 不仅如此,大部分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缺乏整体规划,只能凭借个人主观想法展开相关思政教育活动,即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简单地融入一些思政教育内容,无法做到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只能简单地传授一些思政内容,无法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利于思政教育价值的实现。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是否能够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这要求英语教师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进而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但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英语考试过级率过于看重,即使有部分英语教师注重课程思政内容,也仅限于某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无法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一些新进教师,本身就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承担更大的压力,进而无暇顾及思政教育,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有心无力。 另外,部分英语教师片面认为思政教育属于思政教师的本职工作,而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传授大学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尚未意识到自身的职责,进而导致大学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过硬,但是缺乏较高的素质,即无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英语教师注重英语专业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授。 即使部分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适当地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但是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导致思政教育效果欠佳。 总体来说,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尚未有效融入。 另外,部分英语教师片面认为在有限的课堂实践中既要完成专业英语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任务,又要兼顾思政教育,显然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效果,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并非一日之功,或者是一个学年的工作,而是要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才能取得显著的思政教育效果,甚至部分大学生在实习毕业后才能顿悟,体会教师的用心良苦。 而这些无法从评价机制中体现出来。 在传统的教师考核机制中,学校往往不会将思政教育作为评价指标来考核教师,外加大学英语教师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使得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会自觉进行思政建设。 除此之外,民办高校没有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缺乏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程思政是全面育人的重要举措,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高校需要积极展开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则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这意味着教师个人的思想政治意识会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若大学英语教师缺乏思政教育意识,则不能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有序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除此之外,课程思政教师由于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不能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到英语教学内容中,无法做好学生的思政引导工作。
在当前教育体制中,大学英语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又需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体包括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但是,当前大部分英语教师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缺乏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思政教育相关内容,进而对思政内容无法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无法在教学实践中熟练地展开思政教育,最终会影响思政教育效果。
大学英语教师虽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大部分英语教师未能系统地学习思政教育知识。 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没有进行相应的实践,缺乏思政教学经验。 另外,部分英语教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长期接受英语文化熏陶,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于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无法及时挖掘英语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进而会直接忽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或者是对学生进行间断性的思政教育,无法保证思政教育效果,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主要载体。但是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以国外文化为主,尚未过多牵涉中华文化,如中国行业、中国职工素质等,都没有包含在内,即使包含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也是占教材内容的少数。 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无法充分利用教材给大学生渗透思政理论知识。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既要关注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思政育人,但也不得为了完成课程思政任务,而刻意割裂英语本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师应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学生的思想方法、学习态度等,在英语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思政教育元素,以期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大学英语教师在学习期间,由于长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往往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并且在从事教育工作中未能深入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不利于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 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介绍英美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时,可以对比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语言特色,让学生在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同时,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方式来深刻地感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了解本国的文化与精神的兴趣,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人生目标。
部分大学生存在学习能力弱、思想素质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开展思政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思政教育元素,并遵循思政教育内在规律,循序渐进地展开思政教育,以便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为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政素质提供保障。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渗透思政教育,应遵循适度原则,不得为了完成思政教育而强制渗透思政教育内容,这会让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产生误解,进而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特点,有机融合英语课程和思政课程,在确保英语教育目标实现的同时,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不得为了实现某一项教育目的,而单纯空洞地进行理论说教。
由上文分析可知,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这使得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效果,不利于大学英语思政育人价值的实现,无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提供保障。
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其意识和能力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只有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在实践中积极落实行动,从而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具体来说,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且具备正确的三观,才能在英语教学期间正确地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完善个人品格。 另外,在英语知识讲解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还要结合中国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而在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需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通过一言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其在英语学习中提高个人素养。
英语教学内容对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直接性影响。 因此,在英语教材内容编排时,应结合时事热点问题,不断丰富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使得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立足于思政内容展开有效的思政教育,从而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想素质水平的提高。 以college life in the internet age 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网络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积极影响时,可以联系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出疫情防控期间网络为大学院校稳定运行作出的突出贡献,如在线课程、健康码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由衷感受到中国力量,并为祖国在抗疫方面作出的成绩而感到自豪,从而有利于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强化。
大学英语教师若想学生真正融入英语课程中,并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以合理的方式嵌入思政元素到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讲解思政内容,以确保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 例如:大学英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诸如China Daily 此类的报纸,以全面了解中国近些年来发展的新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再如,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CCTV News 和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文节目,以便学生了解中国的时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
总而言之,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民办高校应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方法革新,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以此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人才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