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杰 邱家栋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2.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邱家栋太极拳技能大师工作室,广东 珠海 519090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人体健康有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科学家已经发现,80%的心血管疾病和90%的Ⅱ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有资料表明,健康教育投入1元,医疗费可节约8.9元。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为解决人人享有保健目标的首选策略。[1]可见健康教育、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也证实了古代中国人“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合理性。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健身方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2]陶胜国研究认为:健身气功是以“治未病”贯穿其始终,并融独特东方健康文化和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为一体的体育项目,是“治未病”健康工程首选的一种模式。[3]
2003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将健身气功确立为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健身气功在中国乃至国外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的健身气功站点建设、健身气功赛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健身气功功法培训、百城千村健身气功系列展示活动等之中都可以明显地表达出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强烈的惠及民众的服务意识。为进一步推动健身气功的传承和发展,在加强健身气功的宣传和推广的同时,有必要对健身气功的养生保健生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练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做到心中有数。近年来,虽有不少学者对健身气功的健身效果进行研究,但多数主要着眼于从健身气功对人体各机能系统的影响来探究健身气功的保健效果,并没有进一步深究其本身的养生保健机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感悟,尝试对健身气功的健身机制作更为深入的探讨,为切实推动健身气功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原指没有疾病的健康状态。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一范围不断扩大,“未病”一词理解起来,主要包括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肌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未病”是指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类似于现在的“亚健康”状态。此时肌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长期下来,人们对处于这个阶段的病理信息不容易或不能够识别,因而误认为健康无病。最后,“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肝可传脾,当先实脾”以防之。[4,5,6]
“治未病”是中医独特的预防医学思想,《黄帝内经》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就是说好的医生治病,是能够在病情还没有发展到某种状况时,他就已经能掌握病情,配合早期治疗,或刚要发生于萌芽之时就歼灭于无形,预防病情的发作。如果等疾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就像渴了才去打井,战争起来后才想到去打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它强调了防患未然的重要性。总结前人有关“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之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有病要早治疗,防止疾病的传变发展;三是愈后防复,指疾病痊愈后积极采取措施促使康复与防止复发。[3,4]“治未病”理念深入中医学“预防-治疗-康复-养生”各个环节,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平阳秘”的阴阳平衡观、“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经络观。“治未病”,对促进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保护健康,促进健康皆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价值。[7]
《黄帝内经》养生整体观包括人体自身内部的协调统一和人体与外界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是人体生命得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基础。《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指出了形、气、神三者对于生命虽各有各的功用,然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8]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强调整体观对生命的重要性。
整体观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它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通过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各脏腑之间的联系通路是经络和脉道,脏腑通过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把脏腑与四肢、百骸、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对维系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至关重要。其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与自然界、社会的和谐统一,“天”为客观事物,又为“理之所出者也”,泛指客观事物及其变化规律,包括自然界及其变化规律和人类社会及其变化规律两大方面;“人”是指自我身心协调统一的个体。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的成员之一,必然受天地间自然变化和社会变革规律的影响与支配,其生理、心理也相应的伴随着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中医学的外伤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说明人与自然不适应时就会发生病变,有损健康。把握阴阳消长,变通社会事理,使生命在自我的不断调控过程中追求健康长寿。古代养生主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即是《黄帝内经》体育养生的整体性的具体要求,也给传统体育养生提供了一个健身原则,即生命在于运动。中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家在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视从整体观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极力主张促进机体整体的平衡,主张“治病求本”“治未病”,注重全身性的养生保健措施。健身气功是我国一项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通过“三调”锻炼,使人达到“心全于中,形全于外”,心和身都全面健康的和谐状态。所谓“形全”就是在“心”的主导作用下构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有形物质,而所谓“心全”则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故也称为“神”。“形”和“神”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9]整体观还告诉我们人体要保持健康,不被病邪入侵,不但生理上各方面要得到全面发展,而且心理上、精神上要做到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健身气功“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以及“三调合一”的方法就充分体现了“和谐”的文化意义,健身气功的锻炼过程就是人自身和谐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健身气功功法习练过程强调多部位、多关节参与,各组织机能有机配合,达到1+1>2的效果。比如,在集体项目中(篮球、排球、足球),球队的竞技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兵作战能力”,二是团结协作能力。虽然单个队员的能力没有明显变化,但团队竞技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现代西方体育的特点与之前一个方面相似,而以健身气功为代表中国传统体育更接近于后者。
“阴阳”原指物体对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易传》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学说,又云“阴阳不测谓之神”,把阴阳交感看做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明阴阳是世界万物的纲领,阴阳二气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根本,也是万物生长和消灭的根源,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平衡万物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分析养生的诸因素时,首先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生命活动,本于阴阳,所以调和阴阳是养生保健的最高准则。“阴平阳秘”是《内经》体育养生追求的最佳状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是治未病的关键之一。[10]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人体许多器官都是成对出现的,这说明人体本身也是一个平衡的机体。在运动和生活实践中,平衡理念同样重要,比如,一个短跑运动员要想提高运动能力,必须平衡发展左右腿的素质,协调发展上下肢的能力,均衡增强大腿前后肌肉群的力量,否则,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健身气功是在阴阳平衡理论的指导下而创设的。健身气功意念活动有阴阳之分,意守阳经可以助阳,意守阴经可以滋阴;想象温暖,活动的意境可以助阳,想象寒冷而宁静的意境可以养阴;呼吸亦如此,吸气为阳,吐气为阴;调身中的动、刚为阳,静、柔为阴,再如虚实、上下、左右、前后、快慢、俯仰、屈伸等都是阴阳的变化。[3]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相互转化。通过习练健身气功,可以起到平衡阴阳的效果,进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节能化学说认为,健身气功是通过“三调”使机体在三个方面提高效率、降低消耗来保障人体健康水平,实现治未病的目的。首先,通过调身,使人体各骨骼、关节、肌肉处于一个最佳位置和最放松状态,提高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协调性,从而克服因姿势不良带来的额外负荷和因肌肉关节紧张而做的无用功,最终实现能量节省化和组织机能节省化的效果,这时机体可以调用更多的能量来修复机体的微损伤组织。其次,通过调息,使呼吸形式呈现“细、长、深、匀、缓”,从而提高呼吸效率,提高氧气的供应量,盈余的氧气可以进一步修复机体的不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此外,通过降低呼吸频率,缓解相关呼吸动力组织的负荷,延长其使用寿命。最后,通过调心,可以使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起到以一念排万念的作用,从而达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皮质下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促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协调配合,使人心理放松,忘却烦恼,心情舒畅,呼吸频率和心率降低,减轻心肺负担,能更准确地适应环境,起到治未病的作用。
东汉时期,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熊经、鸟伸之术,研究了虎、鹿、熊、猿、鸟五禽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编制了一套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导引术即五禽戏。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功法动作特点,从中医理论来分析,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的“五禽”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即虎戏与肝相对应;鹿戏与肾相对应;熊戏与脾胃相对应;猿戏与心相对应;鸟戏与肺相对应。虎戏主肝,能梳肝理气,舒筋活络;鹿戏主肾,能益气补肾、壮腰健胃;熊戏主脾,能调理脾胃、充实两肢;猿戏主心,能养心补脑、开窍益智;鸟戏主肺,能补肺宽胸、调畅气机。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五禽与人体的五种基本素质相对应,即习练虎戏可以提高力量素质,习练鹿戏可以提升速度素质,习练熊戏可以提高耐力素质,习练猿戏能够增加人体灵敏素质,习练鸟戏可以增强柔韧性。虽然这种对应有点牵强,但足以说明以华佗为代表的古代医学家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注意从提高人体的基本素质来增强人的体质和免疫能力,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通过对健身气功的理论基础、动作特点和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研究发现,健身气功的健身机理符合治未病的理念,可以作为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重要手段。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大力推动健身气功发展,充分发挥健身气功在“治未病”方面的积极作用,落实国家提出的推进“武医结合”“体医结合”,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