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雄
当今世界金融仍然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格局:国际货币管理机构的管理运行受西方国家的影响较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负责人是欧洲人,世界银行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的负责人是美国人;美元仍然是国际主流结算货币,其霸主地位无可撼动;世界贸易组织仍由西方国家主导,货物贸易、关税协定、知识产权等国际法律、规则和标准仍由西方国家制定。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金融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在影响世界货币管理方式的国际机构中已享有重要的发言权,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巴塞尔委员会;积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特别提款权增加,人民币成为部分区域如东南亚的双边贸易结算货币;与东盟、日韩建立自贸区,成为区域经济的推动者和领头者;主导设立上海合作组织、金砖五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一体化和平发展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尽管遭受全球金融危机打击,西方金融企业,特别是来自美国的全球金融公司,仍牢牢占据全球资本市场的制高点,活跃于投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托管、外汇和商品贸易等领域,也包括贸易融资、项目融资和现金管理在内的公司业务领域。 全球企业主宰着对资本市场至关重要的辅助性活动,例如法律、审计、咨询、数据提供和评级。 此外,推进中国金融业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信息技术大部分也来自西方的主要供应商。
必须承认,与国际顶尖同行相比,中国金融机构在上述方面仍扮演着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色,同时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国有企业仍构成商业银行的客户主体;非利息收入在收入中占比仍较小;国际业务占比较小;非中国籍员工的比例很小等。 这些种种差异以及中国金融企业基本上不受国际竞争影响的运作环境,意味着在全球资本市场的竞争上,外国金融机构与中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将漫长而复杂。
中国的经济正处在快速崛起的阶段,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受到国际投资者青睐,资本市场价值得到国际重视: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明晟、富时罗素和标普道琼斯将中国A 股市场纳入其跟踪指数并提高权重因子;沪港通、深港通打通内地与香港交易所,北上资金看好中国股市低估值,资金不断涌入;沪伦通打通内地与伦敦证券交易所,华泰证券成功发行GDR,拓宽海外融资渠道;海尔在法兰克福交易所上市并交易,成为首只D 股等。 中国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日趋稳健,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同行展开竞争。 中国政府也从2018年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金融开放措施,向国际开放中国金融市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历史国情、意识形态、哲学观念、政治生态的不同,中国和西方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不同,因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金融体系。
西方国家金融体系的显著特征是高度私有化和高度自由化。 迈入全球化时代,通过在资本市场不断的兼并收购,金融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相较实体经济,金融业地位水涨船高,能够对政府施加更大压力,推进金融业自由化,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大支持。 其高度自由化的表现主要有:①长期主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性机构,掌握世界经济格局和规则建立的主导权,并以此为武器向发展中国家施压和渗透;②大力推动金融企业私有化、允许跨国企业自由进入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其资本、人才、管理优势,便于其全球化扩张;③认为金融市场具有天生的高效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只需政府“轻度监管”,通过政治献金和立法游说对监管者和立法者不断施加影响,促使国家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
以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中国政府明确意识到国际金融体系潜在的不稳定性以及可能对中国造成的破坏,需要在中国和全球金融体系之间建立一道屏障,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发展现状,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改革之路,并逐步建立起以高度国有化为特征的金融体系。 其高度国有化的表现主要有:①推行四大行“整体改革”,进行不良资产剥离和重组上市,同时鼓励竞争,降低行业集中度,提升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份额占比,但所有银行在改革中必须保持国有或国资主导;②设立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管,形成“一行二会”的监管格局,确保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把控力;③在加入WTO 和不断深化开放的进程中,顶住西方国家要求对国有银行进行私有化和分拆、开放金融业的巨大压力,避免过早与全球金融公司开展直接竞争。
基于此,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特征。 从监管格局来看,不同于西方的逐步放松,中国以“一行二会”为主导的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实施较为严密审慎的行为监管,并通过设立监管分局进行分层管理,确保管理到位。从运作机制来看,不同于西方金融机构完全以利润追逐为目标,中国的金融机构在追求盈利的同时,还需兼顾其社会责任,承担起维护稳定和为民谋利的重任。
金融危机让西方国家加强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管制,同时推行低利率政策以期刺激经济增长,确实提升资产价格,经济有所转暖,但因西方国家推行的金融政策仍只着眼于“恢复资产价格”这一目标,没有从根本上跳出资产泡沫和债务扩张导致经济危机的无解循环,下一次金融危机随时可能再次上演。
1. 资产价格走高
各类资产价格呈现回升态势,且当前价格远超金融危机之前的峰值。 在西方国家,股票市值与GDP 比值从2008 年的63%回弹到2017 年的138%;大多数全球化城市2017 年的实际房价已经达到2000 年的2 ~3 倍;量化宽松计划助推购买债券热潮,促使债券价格上涨,推动收益率下降,甚至出现负收益率债券。
2. 债务规模膨胀
西方国家央行为了推行量化宽松大量认购国债,同时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西方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居高不下,政府债务大幅增加,政府债务与全球GDP 的比值从2008 年的58%激增至2018 年的87%。 全球债务规模也与日俱增,全球债务与全球GDP 比值从2008 年的280%提升至318%,达到历史峰值,2018 年全球债务的72%集中于西方国家。
3. 经济停滞与贫富分化
全球资产的价格增长助推了财富增值,全球财富与全球GDP 的比值由2000 年的348%增长至2018 年的419%,但财富分配的基尼系数达到惊人的92.7%,贫富差距分化日益显著,财富居前10%的阶层拥有总财富的85%,后50%的阶层仅拥有1%。
1. 稳字当先
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一是不同于西方和众多发展中国家,中国近40 年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二是即使受到亚洲和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在面对危机时的救助计划和长期的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与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 2008 年至2018年,中国占全球GDP 增长的30%,同期G7 国家仅为20%。
2. 贡献巨大
国有银行在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上扮演了核心角色,中国的电力、交通、住房、信息、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迎来快速发展,极大改善了民众的福利水平,甚至在交通、电信、互联网等领域,中国的基础设施超越西方国家;同时,广大的中小企业和大型非国有企业也从基础设施的跃进式改善中得到有力支持。 投资的增长和生产要素的提升为近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3. 进步显著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金融机构也得到明显成长。 这表现在:在系统层面,中国金融机构对科技系统进行了巨额投资改造,在技术水平上保持世界领先;在治理层面,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股东会、董事会、专业委员会治理结构;在资本层面,一系列中资银行通过重组完成在国际市场上市,不仅增加了资本,而且受到国际投资者和国际金融媒体密切关注。 通过发展,中国主要银行改头换面,在全球前十大市值银行中占据五家,且各行在主要指标方面足以与国际顶尖同行媲美。
随着金融业私有化、自由化的节节推进,西方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管制逐步放松,各国央行以管控消费品价格通胀为目标实施利率政策,却不将资产价格通胀管控纳入其职责范围。 全球化时代见证了西方国家资产价格和债务的空前扩张,普通民众持有的金融资产,因价格通胀而产生“财富幻觉”,资产泡沫严重,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经济繁荣”。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全球资产价格一泻千里,西方国家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全球进入资本寒冬。 为了应对危机,西方国家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第一,依靠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大力救助和大规模国有化避免恶化,同时强化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 修订《巴塞尔协议》,引入更严格的银行资本要求,提高最低杠杆率和流动性覆盖率,降低主要全球金融公司系统性风险;第二,重点推行以“重新恢复资产价格”为目标的利率政策,核心是央行将政策利率降至接近于零,并通过“量化宽松”计划大幅购买国债进一步对利率下行施加压力,期望借此增加民众财富、提振消费支出,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由于中国全面参与全球一体化,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也造成了深度冲击。 为了应对危机,中国政府从增加投资入手,实施了一项庞大的救助方案,即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四万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中国的投资率骤增至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高水平,增量资产产出率显著提高,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因国有银行客户主要是国有企业,同时基建投资进一步密切两者联系,导致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获得金融资源支持,监管机构一定程度上放松了金融监管,鼓励金融创新,“影子银行”大行其道,非标融资为主的资管产品和P2P 借贷成为部分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
1. 西方金融体系发展展望
当前西方债务规模远超实体经济、经济近乎停滞,仅通过低利率政策来推高资产价格,维持财富增值、提振消费支出,西方金融体系已变得相当脆弱;与此同时,政府为了维护民众福利,背负沉重支出包袱,西方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正遭受全球化冲击,政治制度也在被民粹主义风潮所侵蚀,进一步加速了西方走向相对衰落的步伐。
2. 西方金融发展经验借鉴
一是,过度的金融自由和监管放松会拉升资产价格和债务杠杆,最终催生金融泡沫和债务危机,一旦泡沫破灭就会大面积债务违约,给金融和经济造成连锁冲击。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危险的存在,通过去杠杆、严监管来化解“影子银行”风险,通过规范监管来解决P2P 融资需求的快速发展,通过调控房价、提倡“房住不炒”来控制房地产价格,通过发债置换、隐性债务规范来解决地方政府债务。
二是,仅通过低利率政策来恢复资产价格,只能造成资产价格虚高的“短暂繁荣”,让民众陷入“财富幻觉”。 社会的稳定发展关键还是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随着经济增长回归到中高速区间内,还是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来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重视科技和人才的价值,持续对教育和科研进行投入,通过技术的创新和迭代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资本天然具有规模经济的集中化趋势,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贫富分化,西方国家忽视对财政政策的运用,给社会稳定埋下危机。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贫富分化也日益严重,阶层已经出现固化势头,基尼系数令世界瞩目,需要加强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加强社会福利,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社会长治久安。
3. 中国金融体系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的金融市场会更加开放,与世界主流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会更加密切,更多资本将进入中国市场进行资产配置,更多国际顶尖同行会在中国这块市场与国内的金融机构同场竞技。 中国的金融机构经过历练和成长,虽然还需要全方位向国际顶尖同业学习和进行交流,但差距已经不是那么明显,更应有自信与其一较高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中国的金融体系不论如何深化改革,资本市场不管如何开放与全球接轨,中国的金融体系都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将是中国金融在未来前行发展的核心所在。
中国金融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包容力,未来,随着中西方金融的不断影响和发展,中国金融体系将更加开放和稳定,在新时代经济金融建设的指引下,中国金融有望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