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丽美
深度学习是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化,强调批判性思维和知识实现的内在价值,寻找我们现有认知和新知识的联系。而从深度学习转向深度教学,既体现了教学一致性的内在宗旨,又体现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要将深度教学的三个层次同三维目标相结合,将小学语文阅读文本所蕴含的知识、思维、情感通过课堂教学呈现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在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有效学习。有的阅读教学更高效,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把握了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从认知、思维、情感的角度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三者相互交融且表述清晰具体。教师要以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学段的阅读要求为指导进行教学,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小学是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阅读教学更重要的是基础的讲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教学要注意培养的点;接下来的过渡期,阅读教学设计应侧重于从朗读转向默读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基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交流阅读感受;再到下一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体验,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分析阅读文本的体裁和特点,教师要抓核心教学点,并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阅读视角,进而实现深度教学。除了最为常见的古诗、说明文、记叙文以外,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体裁还包括故事类文体(童话、寓言、神话)、儿童诗和现代诗等。比如,人教版的课文中有各种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松鼠和松果》等。童话的手法主要是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同时利用这些手法编织童话场景,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幻想能力,通过听说、朗读、复述、习作等方式学习语言,理解深意并交流感受,神话的教学设计与之类似。寓言往往微言大义,通过小故事讲出大道理。无论是中国寓言《刻舟求剑》,还是外国寓言《狼和小羊》,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寓言形象、培养理性思维、揭示故事寓意上。
教学设计是面对整个教学系统的,因此要注意不能破坏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在重视系统内各个部分与系统整体运行过程的同时,也要注意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的,以深度教学理念为基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各要素是互相交叉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前端分析、目标确定和内容选择分别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基础和核心,教学方法支撑着阅读教学设计,评价开展推动着阅读教学设计。要运用整体性策略,要把各个要素整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研究中发现其规律。要使该系统作用最优化,结构就必须合理,相互作用也必须协调。
虽然阅读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素在叙述时看起来没有关系,但是彼此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的关系。反馈回来的信息是教师作出及时调整的依据。以深度教学理念为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是具有反思性的,而有效反思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积极的反馈,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各环节对学生输出信息,同时以观察、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调整状态明确努力的方向,在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增强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形成长效的调控机制。例如,教师在对《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不同动物的脚印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但如果课件声音过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当小画家的方式描绘课文中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是有种种弊端的,基于这种情况,研究者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认识论。其中心思想大意为,学生是拥有学习主动性的,他们是具有独特思想情感和发展潜力的完整个体。学生想学、会学、乐学是教师教学的初衷,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从台前走向幕后,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以深度教学理念为基础,学生的中心地位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的课前分析是围绕学习者展开的,在分析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两种阅读水平之间的差距,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需求等因素,明确学生通过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水平。此外,教师不能忽略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学习的开发环境、实施环境、应用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设计效果。
深度教学理念是小学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师要时时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教师作为设计者,反思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进行的,通过学生的阅读教学反馈,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与完善。阅读教学设计反思应该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常态,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缺乏反思意识,那么他们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也将受到极大限制。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反思途径,包括:及时反思、科学反思、全面反思,来明确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为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风格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