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英才”行动计划背景下天津人才政策与人才环境研究
——基于在津高学历青年人才的问卷调查

2020-11-25 15:44◎文/韩
天津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被访者高学历行动计划

◎文/韩 健

在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背景下, 人才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动力要素,城市间竞争的首要及核心目标就是人才的竞争。 天津自2018 年5 月启动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以来,在引进人才方面已取得了积极成效。 截至2019 年8 月底,天津已发放准迁证20.9 万张,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9.9 万人,平均年龄为32.36 岁。 面对城市间激烈的人才竞争,天津的人才政策以及对人才环境评价究竟如何, 本文选取天津和平区、 天津滨海新区等高学历青年人才较为集中的区域, 对在津就业高学历人才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主要围绕66 名高学历青年人才开展。 从学历层次来看, 调查中96.9%的被访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硕士和本科学历 分 别 占9.1% 、54.5% 和33.3%。 从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下的被访者占比近九成,其中,年龄在26~30 岁、31~35 岁之间的被访人才分别占18.2%、48.5%。 从职业看,66.7%的被访者是专业技术人员或企业单位人员。 从所处行业来看, 近八成被访者来自教育、 房地产、 制造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信息传输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中, 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被访者约占27.2%。 调查对象中, 外地来津就业人员占比较高, 近七成被访者原籍不在天津。

二、对天津人才政策与人才环境的基本评价

(一)人才环境与人才政策满意度较高

对人才环境与人才政策普遍评价较高。 近六成被访者对天津人才环境表示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被问及“对天津现有人才政策的总体评价” 时,54.5%的被访者称自己“满意”或“很满意”。高学历被访者对政策的满意度更高。其中,博士对于人才环境的满意度最高, 对政策表示满意的占比近七成;硕士对于人才政策的评价最好,63.2%的被访硕士对政策给予了积极评价。

(二)政策引导效果评价积极

逾九成受访者肯定 “海河英才” 行动计划的实施效果。42.4%的被访人才认为政策引导效果显著、 对吸引人才来津产生了较大影响;超半数的被访者认为行动计划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具体政策关注度上, 落户条件放宽最受瞩目。45.5%的被访者坦言自己比较关心户籍政策,排在其后的分别是“落户程序化繁为简”(27.3%),“实施人才绿卡制度”(21.2%),“急需型人才由企业家自主确定落户条件”(21.2%),“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资助”(18.2%)。

(三)对北方省份人才具有较强吸引力

在接受调查的高学历人才中, 原籍非津人员占比接近七成。分区域看,原籍非津人才中, 超九成来自北方省份,其中华北地区占38.1%,东北地区占23.8%。 分省看,山东省、河北省、黑龙江省占比居前三位, 合计约占三分之二。

(四)社会公共服务优势明显

良好的公共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是决定人才选择去向的重要因素。 调研发现,天津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具有的优势增加了其对人才的吸引力。 近半数的被访者表示,天津公共服务水平较高。 27.3%的人才称天津教育资源丰富、子女教育环境好;认为天津交通便利的被访者超两成;18.2%的人才则对天津城市人居环境较为青睐。

三、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精准宣传仍需发力

人才政策知晓率总体不高。调查中,所有受访者均表示听说过“海河英才”行动计划, 但仅有四成受访者表示“知道并清楚了解 ‘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大部分受访者对政策没有做到清楚了解。 后期配套政策宣传不够充分。 在被问及对于行动计划实施后一年内发布的系列配套政策是否了解时, 仅有9.1%的人才称其知道并清楚了解, 尚有24.2%的人才表示完全不知。

(二)城市吸引力尚显不足

城市吸引力低于京、沪、深、杭。 与全国主要一、二线城市以及颁布实施了人才新政的城市比较, 天津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仅居中游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此调查对象均为在津就业的青年人才, 但仍有36.4%的被访者认为杭州最具吸引力,认为北京、深圳、上海最具吸引力的人数比例紧随其后,分别 达 到 33.3% 、33.3% 和30.3%;认为天津最具吸引力的比例仅为27.3%, 居第五位,高于成都(24.2%),广州(18.2%)、南京(15.2%)和西安(12.1%)。全国范围内人才资源配置能力不强。 从被访人才的籍贯来看, 来自南方省份的人才占比较小, 仅为9.1%, 在全国范围内吸引人才能力尚显不足。

(三)人才硬环境尚需优化

人才硬环境主要表现为区位优势、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科技水平、教育投入、劳动力市场共享等与人才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形态。 调查中, 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天津收入、待遇不够高;超半数受访者认为天津发展后劲不够足,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科研人才和海外高学历人才反映, 天津在科技经费来源方面主要是依靠政府资助,而一些新兴渠道如借助金融平台、 利用多种资本建设人才发展平台等尚不畅通。

(四)人才软环境亟待改善

人才软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文化底蕴、 文化观念以及公众的思想境界、 精神品格等内在潜力, 是一个城市吸引人才最重要的 “无形资本”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逾三成受访者认为,与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比较,天津在城市人文气息、 城市文化生活、市民文化素质、文化消费水平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对吸引人才不利。

四、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提升人才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集成政策、持续宣传,打通人才引入新渠道

一是注重对政策的集成梳理与精准宣传。现有的“海河英才” 行动计划及其配套政策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既有统领性、指导性政策,又有实施细则、 补充政策和操作规程。为了提高宣传效果,应对政策进行阶段性梳理与总结,并加以配套解读、宣传;同时对相关政策进行细分宣传,不同人才类型各有侧重,提高宣传的针对性。 二是注重在政策兑现上做宣传文章。政策兑现是最好地宣传,要认真兑现行动计划中提出的“一站式”服务,简化人才政策申报材料,减少环节,建立人才服务热线和网络平台, 为人才政策的落实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三是注重发挥网络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宣传作用。 从调查结果来看, 超九成的受访者了解“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及相关政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 要针对青年人才群体的信息来源渠道特征, 开发适合青年人才的宣传品, 如建立专业的天津人才政策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抖音号,在政策的发布与解读上着力向青年受众的喜好倾斜。

(二)全面保障、组合出拳,打造人才生态增长板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货币补贴、 放宽户籍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 但从吸引力来看, 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更关注自身事业的发展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综合环境: 不仅包括户口、住房等生存要素,还包括城市发展潜力、 公共服务水平、就业机会机遇、政府治理效能、 创新创业氛围等诸多要素。因此,要注重持续的制度保障与天津城市整体建设。具体来看,一是构建稳定的引才、留才、用才的制度体系。 在人才的引进、使用、评估考核、流动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具有整体性、可操作性的政策体系, 尤其要注重人才的后续跟踪培养,调查中近三成受访者表示,希望建立人才跟踪培养机制。 二是积极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增强政策统筹度。引进人才需要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政府应做好顶层统筹设计, 避免执行过程中的单打独斗与部门壁垒, 真正做到转变角色,做好人才服务。三是营造公平而有活力、人尽其才的人才市场环境。 营造竞争充分的人才市场环境, 使人才不为到政府部门办事而跑断腿, 不因地域出身而受歧视, 不因关系而失去机会, 才是更可持续的人才发展战略。

(三)改善结构、突破瓶颈,汇聚引才留才新合力

产业和人才互为因果关系, 人才是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支撑力量, 产业则是人才发展不可或缺的平台。在天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汇聚人才, 打造一条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绿色通道。一是围绕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人才引进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三成的被访者认为应“结合天津产业发展计划调整优化引进人才结构”,也有被访者表示,“天津应该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引才过程中,要比产业发展“快走一步”,着眼长远,从天津“一基地三区”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出发, 结合城市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产业需求,合理配置天津人才结构,建议逐个产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 做好单项人才规划和需求预测, 并定期编制发布人才目录, 指导人才引进工作按需开展。 二是以产业吸引集聚人才。 人才与产业匹配度低是影响天津引才、留才的重要不利因素。 天津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15 年其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到2018 年,第三产业占比已达58.6%,“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已定型,但作为典型的北方工业城市,传统工业仍占有相当比重,新兴产业的基础还不稳固,产业结构尚待进一步优化。 围绕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战略定位, 天津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 打开高端产业发展局面,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 巩固比较优势产业与传统产业基础,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 构建培育产业集群, 进一步发挥产业本身对人才的集聚作用。

(四)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优化城市人文软环境

现代城市本质上都是人文城市, 不仅是经济和社会的载体, 也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优化城市人文环境,对增强天津人才吸引力、 改善天津人才环境、 促进人才战略可持续发展, 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是倡导人文精神,发掘天津特色文化内涵。注重将天津的主题文化——海河文化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深挖海河文化精髓,制定城市人文建设规划, 增强天津人对天津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是改善人文环境,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积极打造特色文化街区, 大力引导文化消费, 持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三是提升人文素质, 加大对市民的宣教力度。人是城市的主体,人的素质高低决定城市的品质, 要创新公民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通过正面引导、树立典型、网上宣讲、社区论坛、 社区文化展演等多种途径,持续培育公民意识,提升市民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被访者高学历行动计划
北京市:印发实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行动计划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十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汉滨:村干部趋向年轻化、高学历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认定
“半数富豪没有高学历”
日本需加强保育措施
日本需加强保育措施促进高学历女性职业发展
北京近八成公众支持补贴换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