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锦睿(长沙县第一中学1808 班)
在漫长丰富的三国史中,最令人们刻骨铭心的人物是那“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可是大家却忘了“忍绝”司马懿。论奸诈,他不及曹操;比智谋,他不敌诸葛亮;拼武功,随便一员大将都能灭掉他。可为何热闹的三国最终却属于沉默的司马懿呢?
三朝权臣,熬死诸葛亮,为司马家族夺取天下奠定基础。司马懿没有过人度量绝对做不到。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挡不过司马懿的轻轻一击。
司马懿从小爱读书,拜三国名士胡昭为师。其全局观,洞悉人心之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29 岁那年,司马懿顺势依附权倾天下的曹操。为了实现最终目的,司马懿密谋着家族大计。在赤壁之战中,他明明看出对方计谋,却依然羊入虎口,将战船用铁索连起。曹操感叹时之不顺,全然不知自己的谋士操控着全盘,狙击自己,统一天下。诸葛亮与司马懿可谓是伯仲之间,但人们却真的以为诸葛亮能空城吓跑心机重重的司马懿吗?错,这就是司马懿最致命的“隐忍之术”。
司马懿深知曹操多疑多虑,故削锋芒,假装被诸葛亮戏弄,隐藏自己的才能,借机减少曹操忧虑之心。曹操死后,司马懿又将曹丕扶持为太子,实现大计中的关键一步。接着,献策除关羽,破除吴蜀两国联盟,赢取信任。可就在计划一步步实施时,精明的曹操用绝密的遗诏告诫儿子:“断断不可让司马懿掌兵!”可好景不长,几年后曹丕死了,司马懿终究还是掌握了兵权,实现大业指日可待。司马懿先破“隆中对”,擒孟达,除魏国之大患,之后逼退诸葛亮,除张郃,独霸关中。司马之力,已成燎原之势。 终于,诸葛亮决定北伐,做最后的反扑。可谁知道,司马懿玩起乌龟战术,任凭蜀军叫骂,即便是受诸葛之辱,也丝毫不改声色,不出动一兵一卒。其脸皮厚若城墙,刀枪不入,正是其克敌制胜的“忍术”。当诸葛亮使出最后的自焚之计,即烧自家粮草,灭他家军队时,也被司马懿来了个将计就计,急火攻心。诸葛亮哀痛地看着自家已成灰烬的粮草,气息奄奄。此时,司马懿也在另一头流泪悲伤,感叹人生最大的对手即将离去。
拖死了孔明,蜀军中已无人能挡住司马大军的攻势。北伐失败,不久蜀灭。战罢,司马家族暗中招兵买马,智除异己。司马懿佯装病危,暗中布局,令曹爽失去威信。暗处纵容其胡作非为,积恶成山。时机成熟,以堂堂正正的大义之名,司马懿彻底独揽大权。
罗贯中对司马懿集大魏之守成者,大晋之奠基者双重身份于一身的精彩人生用一首古诗概括:“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司马懿之所以能成功,在于其心思缜密,巧隐锋芒,考虑周全。可以说他是将“忍”演绎到极致了,可以说他是用“忍”赢取了人生的辉煌。
当今社会,很多人参透了司马懿“忍绝”的精华。平时尽量隐藏自己的聪明,大智若愚更平易近人,给人造成不了威胁。可一到关键时刻总能力挽狂澜,显露锋芒。“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这种聪明人才能堪重任,这种聪明人才能在人生的风口浪尖立于不败之地。
独具慧眼,在映衬中彰显个性
文/柳朝晖(长沙县第一中学教师)
邓锦睿同学熟读《三国演义》,精思人生。他对司马懿这一历史人物的分析娓娓道来。至细至深的分析不仅展现了小作者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体现了他至纯至精的写作技法。
另辟蹊径,视角独特。《三国演义》一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几十个人物个性鲜明。作者没有写粗豪爽直的张飞,没有写仁厚爱民的刘备,没有写英勇神武的关羽,没有写才高果敢的周瑜。作者另辟蹊径,选取了隐忍至绝的司马懿,视角独特,写他人之未写,析他人之未析。作者抓住“隐忍”这一特点,从司马懿小时候写到他掌权夺取天下。
这篇文章以司马懿的核心特点“隐忍”为线索,结合其他名人的评价,进行深刻论述,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令人折服,结尾联系现实,发出号召:“这种聪明人才能堪重任,这种聪明人才能在人生的风口浪尖立于不败之地。”
政坛奇人,在隐忍中经天纬地
文/柳朝晖(长沙县第一中学教师)
“忍”字是心上一把刀,痛苦难耐,却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评为“忍者之王”。他隐忍五十年,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
司马懿的“隐忍”是如何表现的呢?
先抑后扬,设置悬念。作者开篇从“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引入“忍绝”司马懿。先抑后扬,使文章有波澜起伏之感,造成鲜明对比,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中留下深刻印记。
运用映衬,个性突出。诸葛亮在三国历史风云中,独占一席。而这样一位令人佩服的英雄却败给了隐忍的司马懿。作者运用映衬,从正面突出司马懿独特的性格特点。对于这一多面型人物,作者抓住“隐忍”着重阐述,在映衬中凸显个性。
中国传统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无为而治的哲学理论被司马懿运用得炉火纯青,是他的那份定力和隐忍,让他即便陷入绝境也能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