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海燕 (长沙县梨江中学)
有人说:“每一次旅行,都是灵魂的一次越狱。”当我们背起行囊去了不同的地方,看了不同的风景,知道了不同的事,感悟了不同的人生,如此之后,若能用笔记录下来,一定能留给自己一个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是像用录像机拍摄一样全部录下来吗?还是只记录其中的某些部分?到底该如何动笔?让我们跟随李海燕老师,学习写游记。
游记,顾名思义,是指记述我们游览经历的文章。文人墨客游历四方,常常会被祖国的大好河山、秀美风光打动,有感而发,随后创作出精彩的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如余秋雨的《山居笔记》,还有这篇梁衡的《壶口瀑布》,都是游记中的佳作。让我们一起读读吧。
壶口瀑布
文/梁衡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一篇好的游记一定能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生发出久违的感动,最终让人通过阅读,对文章中描绘的美景心生向往。梁衡的这篇《壶口瀑布》中,这四种“独”特的技法可供我们借鉴:
《壶口瀑布》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先立足“沟底”,写沟底所见;再立足“河心”,写水和石头。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视角反复转换:先俯视龙槽,再仰观河面,然后视线随河水自上而下;接下来,作者平视龙槽两边;最后,作者向下俯瞰被黄河水冲刷的河底巨石。不同的观察角度层次分明,使壶口瀑布展现出了一种立体感。
壶口瀑布的景观,在雨季和枯水季各有不同。作者描写不同季节的壶口瀑布的景观,呈现出了层次丰富的特色。
如“河中有河”的龙槽,特点是“奇”;滚滚而来的黄河水,特点是“雄”;河水由上至下 “跌入”龙槽,碎为水雾,特点是“险”。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将景物的动态描摹得生动鲜活。
《壶口瀑布》一文,使用了三十多个动词,三十个叠词,加上长短句及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展现出非凡的张力。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一句话中,有动词“涌、挤、撞”等,有叠词“排排、堆堆”,四字词语“千军万马、前呼后拥”,还有比喻技法“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和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动态美、音韵美、节奏美,更好地表现出瀑布的特点,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在观景时,有直接的情感抒发,如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期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也有由景物触发的感受:“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变得丰满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毋庸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我曾经前往江苏的周庄游历。那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我用文字把它记录了下来。
水墨周庄
文/李海燕
蓝天、白云,水乡悠悠,清晰地呈现于你眼前的周庄固然是一幅绝美的油画,但我更喜欢安放在心灵深处的那一幅周庄水墨画。
当淡淡薄烟笼罩着周庄的时候,我从镌刻有“贞丰泽国”的大门进去,用心抚摸周庄的宁静。
入得周庄,脚下便是窄窄的青石板路,暗暗的黑青色是时光泼洒的淡墨,深深浅浅的痕迹是时光打磨的印记。两旁古旧的楼房,矮矮的青苔在斑驳的墙角扎根,长在湿润的台阶缝隙里,静静地安守在岁月的时光里。房前兀自垂下不知名的藤蔓,青透翠绿,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
房子里坐着白发苍苍的奶奶,她用右手轻摇纺车,左手有节奏地收放手上的棉花,仿佛摇着不疾不徐的岁月;隔壁的老爷爷着一身蓝布衫,一言不发,眼睛不曾离开正在编织的手,竹篾编成的生肖小动物安静地围在老人身边,时光悄悄溜走,如同这小巷的水,静静地让人不忍打扰。
路一直延伸,延伸到远处淡墨色的天空。轻轻走过小巷,向左绕过古老的窗,拾级而上,便可以上桥了。“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周庄有水,就一定有桥。每隔二三十步,就有一座小桥跨过弯曲的水巷,或成圆形的小拱,与桥下的倒影连接成一个完美的圆;或笔直铺陈,与对岸的街巷自然衔接。安放的小桥不多不少,一切都刚刚好。
要看桥,非双桥莫属,双桥因画家陈逸飞的画《故乡的回忆》而出名,两桥的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犹如古代的钥匙。立在桥上,看远处墨色的天空晕染着或近或远的青瓦白墙,晕染着如丝带拥抱着周庄的水道。蓝底白花的船娘轻摇着船桨,从远处弓背的桥洞摇出,又隐没在另一个桥洞里;清唱的吴音小调时近时远,如同一滴墨汁慢慢地浸透宣纸,最后只剩下满眼的淡墨色。
徐徐走下台阶,向右走进“三毛茶楼”,临窗而坐,轻抿一口阿婆茶,看夜色慢慢地在水巷中游逸,灰白的月色一点点爬上周庄老屋的青瓦白墙,我仿佛看见一个爱浪游采风的三毛,轻轻地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黄晕的光拉长着她的背影,诉说着她与周庄的一段缘,一份牵挂。或许她真的再次来到这里,一定会抚慰那颗孤寂的心吧。
走出茶楼,我从南门穿过,回望周庄,心想:也许人的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修行,每一次遇见都会沉淀人的内心,我们从惯常的生活方式中逃逸出来置换几日身心的自由,用宁静来涤除内心的躁动,用超然期待生命的破茧,让灵魂有一个安放的空间,生命才会更自由!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同学们游览过一些地方,欣赏过独特的自然风光,了解过不同的民俗风情。我们来看看同龄人的习作。
游江西明月山
文/苏粟誉(梨江中学1905 班)
伴随着潺潺的溪水声,踏着轻快的步伐,揣着一颗好奇的心,我和妈妈来到了日思夜想的云谷——江西明月山。
走到山脚下,我们抬头一望,美景来了。青山、白雾,映入我的眼帘,我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青山耸立在雾间,白雾萦绕在山中,山峰若隐若现,薄雾随风飘荡。调皮的白雾仿佛在和我们捉迷藏,一会儿躲进大山的怀抱,一会儿把大山吞噬了。翠绿的青山,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雾,倒映在山脚下池塘里,池塘里的水变成了一幅澄澈的画卷。看不见的山顶,使人一种好奇心涌上头来,站在山下游客们都有着登上高山的决心。
我和妈妈行走在山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山间小鸟的歌声,望着碧绿的小草,颜色各异的野花,我们一路高歌向山顶进发,给寂静的山林带来了无限生机,让大自然同我们一起快乐了起来。
沿着一路美景,我们到了缆车区。我和妈妈一起坐缆车上了山,只见一道道缆车成了群山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五颜六色的缆车穿梭在群山之间,欢呼声、笑声在山间流转。
近了,更近了……
终于到了明月山的中高部,我和妈妈下了缆车,只见一道素白晶莹的瀑布,镶嵌在两道浓绿之中,让我瞬间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道瀑布从高空中飞流直下,轰然雷动。一旁的石板上刻着“云谷”二字。我们沿路走到谷底,一阵凉风吹过,夹杂着丝丝细雨,让我感到丝丝凉意。我才醒悟过来,是飞瀑溅过来的水花打在了我身上,亲吻着我的脸庞。
经过重重的美景,我和我妈妈终于爬上了山顶。哇!白色的浓雾翻腾着,追赶着,奔跑着,似大海波涛汹涌,似人潮你追我赶。我与薄雾近距离地打招呼,薄雾也彬彬有礼地回应了我,欢迎我的到来。山顶的观景台一片朦胧,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下面矮山连绵起伏,白色的薄雾宛若给山们系上的白色纱巾,迎风飘逸。
最美的风景一定是在攀爬之中,经历过,才能体会。我在山顶拿起相机,把这一刻的美景和时间都定格了,就让我一直身在其中吧!
人生每一次的旅行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在小作者的笔下,有仰视、俯视、平视等多角度的观察。写瀑布是“一道素白晶莹的瀑布,镶嵌在两道浓绿之中”;写山隐在雾中,雾中又隐约见山,朦胧飘逸,抓住了特点来写。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由景物引发感慨:最美的风景一定是在攀爬之中。具有哲理,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