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屏山县屏山镇中心学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对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索欲,数学知识本身就起源于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方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在这种环境中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如此学生能够在这种熟悉的环境中逐渐的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收获更多的知识。脱离生活的知识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在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中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我们在设计生活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其中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探究数学问题中。例如在学习“加减乘数”这节数学内容时,我们在课堂中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学习任务,在星期天或者休息时间和家长一起到商场购物,并记录下物品的单价和数量。学生还可以和父母一起到蔬菜市场和文具店等场所,不限时间和地点,购买一些自己喜欢和需要的生活物品。学生在与父母购物中可以根据实际的价格计算出一共需要消费多少钱。在这样真实的购物场景中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在帮助父母计算价格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算能力,这种计算的内容也相对简单,学生计算起来比较容易。之后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消费金额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购买更多的物品呢,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口头讲解的形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许多教师认为小学数学知识比较简单,学生们完全可以听懂学会,不用太多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机会很少。长久下去学生对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要想充分的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可以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动力,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借助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学习“数数”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图片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一些图片,[1]在上课的同时给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图片的形式,学生在听觉的冲击下引导自己对图片进行观察和分类。数一数图片中呈现出多少类物体,之后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让学生掌握数数的知识点,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改的推进非常重视创建互动式课堂,教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所以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互动式课堂,进而创设互动式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不只如此,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可以实现共同发展。此外还要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充分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中“认识图形”这节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能力平等的小组,之后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进行分类,以此来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如在生活中我们见到过哪些物体是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们自己在小组中收集和整理这些图形,之后总结出这些图形具备哪些特点。
创建新颖的教学方式是新课改提出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理念提出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感受能力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应用数学知识的观念。在一些课程中,可以利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数学探索的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出自己所知道的对称图形,通过实践操作了解抽对称在哪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2]并把抽象的内容转化成直观的形式。在讲解应用题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简化复杂的过程,让学生阅读和思考起来更为容易。比如,有一辆货车同时离开甲、乙两地,甲车的行驶速度是45千米每小时,乙车的行驶速度是每小时35千米,两辆货车在6小时候相遇。问: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公里。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多媒体的屏幕上呈现出这个问题,其中包括相关、未知的问题。最终借助线段的形式显示出辆车的形成,学生轻松的解答出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解题的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的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发挥出问题情境的最大作用,在学生兴趣的引导下,借助生活化、信息化的手段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改变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的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