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桂芳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 河南 修武 454300)
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学生而言,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提高观察分析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水平,构建阅读高效课堂。
1.1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一味靠老师讲是没有用的。课堂合作学习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九年级的学生面对升学考试压力很大,语文阅读本应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其次,给学生施展自己的舞台,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不应该是灌输,而应该是启发。课堂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启发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明白语文的真正意义和魅力。
1.2 提高阅读应用能力。阅读能力归根结底是一个实际性较强的能力,十分具有实用性,小到读书看报、理解大意,大到分析社会实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要想提高阅读应用能力,必须有实践活动。在小组合作阅读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其次,与同学之间交流可以有不同角度的发现,加深理解。最后,阅读要会读文本,更要会读无字天书,通过与人的交流中读懂人的思想感情。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应用能力。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如果能够正确规范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如果在落实的环节出了问题,要是没有做到引导和规范,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九年级的学生正值毕业季面临中考,时间紧张,容不得这样浪费时间,这也是许多老师一直不敢冒险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原因。因此,要想有效地进行课堂合作学习,必须坚持做好以下三点:
2.1 做好课堂引导,营造氛围。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创新。首先教师要在学习之前进行必要的课堂引导和规范,比如布置学习任务,本堂课的学习要求以及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只对这些必要的条件加以规定,最大限度提供宽松自由的氛围。其次,课前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环节,课前导入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文章阅读也是如此,文章的标题是整篇文本的眼睛,是最重要的部分,有很重要的意义,想理解整篇文本的意思,首先就要理解标题的意思。比如在学习到《沁园春·雪》这篇课文,在课堂导入的环节,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这篇标题,来猜想文章的大致内容,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小组合作学习中,就不会太过于懒散,从而提高阅读课堂效率。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养成注重标题的阅读习惯。
2.2 科学合理分组,有效整合。进行课堂合作学习的时候,分组要做到科学合理,首先遵循人数均衡原则,各组尽量保持在2到4个人,人数太多会形成嘈杂的氛围,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有自主朗诵的任务,如果人太多,组内实行轮流朗诵的话,每个人分到的部分就会特别少,不利于增加学生锻炼机会。其次,要尽可能地遵循自愿原则,让学生自己选择课堂合作的组员,选自己平常交流多、能处得来的同学,也会减少冲突,增进交流,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分组要灵活,几个人长期在一起,慢慢地会形成相似的阅读思维模式,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所调整,,也可以在组内按照最开始分组模式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进行考核,然后进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2.3 组织课堂总结,查漏补缺。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教师要在课堂的最后组织课堂总结和反思,首先教师要总结学生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并进行评价,另外对于没有学习的知识点和有争议没解决的难点,进行补充和解释。比如学生没有通过《沁园春·雪》中概括出词的基本特点,老师就可以进行讲解。其次,需要学生对在课堂合作学习中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进行更好地进行课堂的学习。通过反省来审视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从而更加规范下节课的言行。课堂总结既能提高整节课的学习效率,又能让学生养成阅读完文本后整体把握的阅读习惯。
只有通过正确的规范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才是有效率有收获的。正确落实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初中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