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可以说,“错误”是学生学习能力的真实体现,蕴含着宝贵的“亮点”。教师应该在学生充分展示其学习水平的情况下,针对性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建构。
如何看待“错误”,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些差错当做优质资源,通过分析、总结和解决,来变“错”为“宝”,提升课堂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一是来自文本的错误,我们的一些练习题存在着错误,学生被误导;二是教师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故意设计的错误,以及没有意识到的随机错误;三是来自不同学生认知产生的错误,这种比较常见,也是最多的。
(一)课前铺垫错误,预设课堂精彩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错误”资源,教师需要对“错误”有足够的预见性。因此,教师应主动备课,预设课堂上的“错误资源”。在备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通过认真学习课本,提前预测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点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也可以有意地收集或汇编一些学生容易犯但不知道的问题,并预先假定这些问题,以便积极地诱发错误,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如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故意进行“错误”的引导: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个位数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们很快说到就是那些个位数是0、3、6、9的数字。看到学生们被引入了“陷阱”,我很快带领他们进行验证,结果学生们很快意识到上述结论的错误,进而对正确的答案形成更深的认知。
(二)利用错题,开展互动式学习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气氛十分沉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很难引起兴趣。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错误”来设置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来激发起对数学知识的渴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数学概念之间的矛盾呈现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找出内在问题所在。通过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机会,学生和教师往往可以更快地发现问题,师生之间的互动最终会激活课堂气氛。
例如,在探讨“能被3整除的数也能够被5整除”这个问题时,学生一般都能很快做出反应,认为这个题目是错误的,并且给出很多具体的实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一些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个位数是3、6、9的数字,但是随着教师的提示,会发现这也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往往都能够很快发现,个位数是3、6、9的数并不全能被3整除,那么那些被3整除也能被5整除的数有哪些呢?学生通过调换数字,对十位数和个位数进行观察,也会慢慢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题中找错,培养反思习惯 反思性习惯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助于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利用错误的资源引导学生培养反思习惯。
例如,学生经常被问到:“想想它,为什么它是错误的?”“哪里出错了?”“如何解决问题,避免再次犯错?”经过反思,学生将对错误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步。这种数学教学更有意义,错误资源的使用价值将更加明显。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要求学生准备一张“错误集”和一张“病历卡”,收集学习中犯的错误,每周进行一次自我检查,每月进行一次互检。通过“病历卡”,给学生一些建议,以增强他们的自主性。
错误资源因此成为了有益的资源,选择合适的应用时间,有利于学生核心数学素养的形成。当教师具备正确理解和利用错误资源的能力时,还需要不断收集和分析错误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基本保障。例如,在课堂教学、家庭作业批改、试卷批改等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常见问题进行收集分析,并进行系统的组织,使数学错误资源得以集中。通过对整理出的错误资源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错误资源的应用价值。此外,我们还需要丰富错误收集的内容,使学生养成收集和分析错误资源的习惯。例如,每个学生都可以准备一本错题本,然后定期提交给老师查阅,通过梳理大量的错误资源,教师能够及时反思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提升学习效果价值。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允许“错误”的出现,并且运用有效的方式来判断和化解这些错误,在“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把“错误”资源变成促进学生进步的有利道具,通过各种形式“变废为宝”,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