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山
(黑龙江省桦南县教育进修学校,黑龙江桦南 154400)
“3+1”主体型课堂的构建,突破了传统的课堂体系,体现了“两主”的关系。教师应坚持以育德树人为根,本着以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原则,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素养理念,探索以学生为本的“3+1”主体型课堂的教学体系。带着这些理念,笔者带领桦南县物理教师科研团队在“十二五”期间申报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大招标课题研究。经过几年的课堂观察、实践和理论研究,我们提出以“做”与“创”为切入点的“3+1”问导情境独立自主教学模式。该模式从认知、情感、实践出发,构建以“做中创”开放性思想为根本的课堂教学体系。该体系应用于市区和周边县域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其育人效果和教学成效显著提升,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现将其提炼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创新型课堂,作为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奉献给各位同人,希望得到广大同人的普遍青睐和认同。
“3+1”教学模式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轴,以落实育德树人为根,探索有效教育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强化物理学科育人教学价值和地位,推进“3+1”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应用。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价值培养、能力塑造、知识传承”为目标,建设一个“创造教育”课堂,实现以“教”的变革带动“学”的转变,促进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学科教学应以立德为先、育人为本,本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启智”“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以美育德”的原则。我们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的同时,还应挖掘学科育人的价值,逐步搭建学科育人体系完整、导向准确、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育人平台,打破中学德育独家育人的壁垒,开启学生心灵世界教育的“金钥匙”,推动学科育人的成效日益凸显。
学科育人对学生基础道德的养成、社会责任的形成至关重要。我们应以自主性养成育人为切入点,通过课堂教学、学科实验教学、科技制作、航模竞赛等有益活动,设计好育人的参与点;以“思想立德”为统领,以“书香养德”为基础,以“实践育德”为根本,以“行动厚德”为手段,以“拱手弘德”家校社会育人联盟为途径,以“学科实践活动”等方式为活动载体,注重学科育人目标的引领,挖掘物理教材育人的内涵,形成“文化育人”与“德育育人”一体化;将知识传承、能力塑造、思想理念与实践有效结合,形成物理学科不同学段纵向衔接、学科领域横向配合,以教育育人目标、内容结构、呈现形式等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真正实现学科纵向衔接、学段领域横向组合,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本着“以德育人”“以德启智”的理念,拓展育人的渠道和途径,将物理中的实践活动、实验活动纳入教学,体现学生以“做”为中心,这是“3+1”模式思想的根。
教育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的深化是研究。因此,新时代教师不只是教学践行者,还是终身学习者和教育思想引领者。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阅读素养的高与低、宽与广、厚与薄、深与浅,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与智慧的形成。”由此看来,教师阅读内容的多少决定教的内容多少,阅读视野的高低决定教学思想境界的高低。
教师大多会读教材、读教参、读习题,但这是浅薄的读,缺乏深度、宽度、温度的读。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必须有足够的“内存”和充足的数据资源储备。课堂的“对话”、智慧的思辨、个性的释放,没有空间积累是不行的。教师应先进行“阅读”,再进行“广读”“深读”的补给,确保在课堂上运筹帷幄。教师阅读是为了“授业”,读书是为了“传道”。读书是“吸纳”,课堂是“倾吐”,经过不断地“吸纳”,才能做到连绵地“倾吐”,实现有效地“建构”[1]。这是教师做好教学储备基础的支撑点、立足点,是教师从讲述教学向创新教学的过渡。运用和创新教育艺术,是教师“上完课”向“上好课”过渡的新的生长点。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知识,备好教的主体知识内容,才能给课堂增加潜力、增添动力和魅力。
文化要融、要通。文理科教师应相互交叉阅读各自的书,只有融才能贯通。基于此,“3+1”提出“以师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学习,更要发展,发展很重要,但发展不能只锁定在几本书上。只有博览群书,把读书作为生活的需要,教师才能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读书使教师更优秀、快速成长,最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育人功能的增效。因此,教师应营造“以学为本”的学习氛围,专业要钻,育人要研,传统要承,现代要创,应让阅读催生创造,让思考促进实践,让实践产生思想,让思想引领育人。这样的教育才会达到一个崭新的思想境界——提倡以“开放性教学”为基础,“以学教育为本”的理念,进而促进“3+1”模式育人环节的建构。
教育是一种“对话”。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的培养。学生兴趣的激发、内驱力的调动,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从情感、兴趣开始,创设有趣问题情境,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创造性,是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这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2]。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创设多元问题情境,促进师生知识、情感、感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呢?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将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有效结合,处于最佳的主动学习状态。这时,学生的积极情感具有很强的内驱力,能展开积极思考,在怡悦的情况下,激活思维,增强主动对话的意识。这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会更积极,学习更有自觉性,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其次,教师应在课堂上提高课堂“对话”探究的主动性。教师围绕教学重点、易混点、思维激活点创设多元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问题展开交流,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师通过课堂“对话”,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推动“对话”的进程,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激活情感场,搭建个性化课堂“对话”情感磁场。在课堂“交流”中,学生应充分释放自己的个性思想,只有思想得到充分交流、争辩,思维才能得到拓展,进而突出自身的能动性,养成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在创造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一个激发参与性的阶梯,充分激发学生个体体验的意识,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成长,使知识学习在对话中增效、情感在对话中融通、思维在对话中撞击,进而充分践行“以美启智”、以“情感”为纽带的理念。这就是“3+1”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导趣。
课堂以“情”为动因,以“思”为核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对话”中交流、思辨、互动,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去做,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认知需求和认知的连接点,找到情感与思维的碰撞点,突出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3]。教师应构建一个情感与思维的认知点,让学生的思维个性体验得到充分展现,并在学生的展现中及时给予引导。这样,学生在质疑、思辨中,其想象力、学习力、实践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突出了自身的能动性,提高了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个性思维得到有机互动,产生深刻效应。教师应在学生的情感互动、生成状态互动、思维发展处于最佳状态时给予其点拨、启迪,从而完成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和思维力的提升。
课堂“对话”的过程是思维和心灵碰撞的过程,即教师在“对话”中找到思维和心灵的思辨点互相碰撞、互相生成的过程。课堂“对话”不能视为简单个体活动的呈现,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话”储备修养。课堂“对话”虽然可能得不出结论,但能换来开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心情愉悦、能动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释放、思维得到启迪。
创造性课堂需要教师具有创造的智慧,在“对话”中点燃智慧的火花,引发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和情感的爆发。教师既需要用智慧去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生成,又需要用智慧去开启即将产生“对话”的思维、思想,使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参与的主导性在创造性的课堂中得到激发,从而突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体现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刻性。
创设课堂优质“对话”是创造课堂所要求的。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能动性,创设多元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思中做、做中思,从“对话”中寻找创造的机缘,通过课堂“对话”进行意义建构,激活创造潜能,以“美”为境界,突出思维新颖性,不断提升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形成创造教育。这也正是“3+1”教学模式的必备环节——激活思维和拓展思维。
本着“以美育人”“以美启智”的理念,教师应从课堂中挖掘学科育美的素材,将知识与美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心理,促进其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以及思维的提升,使其形成美的素养。物理学中的概念、定律、规律蕴含许多美的元素。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美,不仅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能以美启德、以美启智,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实现美育渗透。教师应做“美”的使者。“美”是立人之本,是立学生成长、立学生成人、立学生成才之魂。古人追求美,现代人何尝不是这样,育人教育更是如此。物理学内容中有很多的美的育人价值,挖掘得透,能寓于育智之中,挖掘得深,能育于终身,给学生的心灵以启迪和激励。
教师在让学生感受物理规律的知识之美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创造美、发现美的能力。多年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把美引入课堂“对话”中,渗透美的元素,对学生情感的形成、意志品质的培养、思维的启迪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审美育人是一种催化剂,能用感性生命来促进情感的提升。它能透过情感的激发、培养和引领,达到生命的本源,引导生命向着健康、求真、求善、求美、尚雅的方向发展,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生命、生存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以美育人”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意志、欣赏、鉴别、感受美的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应抓住不同的信息蕴含的情调,引导学生感知物理学习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谐感、想象感、精神感等美的元素,使其从小就埋下美的种子。这对培养学生审美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实现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尚善,达到转识成智,是“3+1”模式“以美启智”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已收到显著效果。
“3+1”模式是以“培养思维”为主线,以“观察”为基础,以“做”为手段,以“问题”为导向的。不少哲学家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这些都诠释了思维与问题的重要性。传统教学通常是以“三中心”为基础,课堂提问注重知识的积累。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忽略思维整体的构建,教学就会只是碎片化的思维教学,忽略意义的建构与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唯分至上。这样,教学设计的内容会缺乏思维深度,更不具备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果教师只注重给学生传授解题技巧,即使有学生听课也只是内容上的表演,表象貌似在活动,思维却是静止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设计好问题思维的切入点,在“对话”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身动”到“心动”,再到“神动”,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个性得到释放。此时,课堂虽是“灵敏的寂寞”,而教师一个恰到的点拨和追问,就能瞬间荡起学生心灵的涟漪,使静思变成了“灵魂的舞蹈”,突出了学生思维的敏感性、深刻性。
教师应设计有趣味性、启发性、生成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引出问题矛盾的冲突点,引发学生思辨,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将知识转化成高价思维能力。教师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还要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将碎片化教学向思维整体化教学迈进,这是多来年“3+1”教学模式实践成果的又一亮点——拓展课堂思维教学环节。
“3+1”模式提出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型课堂,打破传统课堂的主客体的颠倒模式,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结合。
教育是人本教育。教师的主导性还体现在课堂中,挖掘教材育人目标,找到育人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对话”中要提出问题,引发矛盾冲出,促使学生自主交流、争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导”为中心,找到师生交流的思维碰撞点。
学校教育应成为教学生自育的教育;教学应成为学生自学的教学;教师应变成引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引导者;课堂应真正变为自主学堂;教学目标应真正成为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应真正变成自学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自主性、思维性被激活的过程。因此,课堂应突出以“做”为中心,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课堂主体型教学旨在激发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展开奇思妙想。为此,教师应营造具有趣味性、思维性、民主性的课堂“对话”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质疑中得到拓展和提升。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一切思想与方法源于智慧。”课堂上,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少教是为了让学生多学。这体现了教师主导的艺术性和主体性,引发教师对课堂的再次创造。
教师创造的过程来源于读书。读书是为了净化心灵,催化创造,让思考促进实践,让实践促使思考。当阅读由“吸收”升华为“倾吐”时,阅读就成了研究、成了创造。想创造就得有资本,而读书是最好的积累方法。“3+1”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善阅读、广阅读,这样才能吸收更多的创造元素,为提供创造资源厚积而薄发。为此,笔者提出“以学为本”的理念,让阅读成为教师的日常规律、成为教师生活智慧的必须。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便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教育的目标是“育人”“育格”。“3+1”模式就是通过学生的成长来塑造他们的品格,以健康成人为宗旨,以育人为本,以育德为先为根本任务。但“育德”必先“育格”,课堂必须基于人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品格的塑造栖息地,进而使学生修心、炼智。学会做人、做事比学知识更重要。课堂学习是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打基础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实现育人、育智、成人的过程。教师要想教学生成长、成才,如果没有“做人”为支撑,只是进行解题教学,那么学生是不会健康发展的。学生“三观”的变化,直接影响其品格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心之所感、所动、所思、所做,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课堂除了要渗透情感、理解、尊重外,也要培养学生自育、自学的能力。因此,课堂就是学生品格形成的主战场,是育人先育格、育智先实践的场所。不唯超人之才,要唯人的品格,人要有坚忍不拔之志,要有过人的“胆识”,这样才能有过人的智慧,才能去创造。长知识是为了增智慧、增能力,启迪灵性。人一旦顿开茅塞,创造能力就会不断涌现、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应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打好基础,这样的课堂就是培养学生“自主”精神意识和“自主”能力的课堂,是让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和生命更有价值的课堂。这也是“3+1”模式塑造人格价值的追求所在。
创造力是科技发展的不竭资源。在“3+1”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悟到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创造是由问题产生时开始的,因此,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围绕一个有趣的问题、一种物理现象,启发学生从不同维度提出不同的看法,展开思辨,进行智慧的交锋与撞击,大胆质疑,从而构建一个自主性、智慧性、多元性的课堂。在课堂“对话”中,教师只有创设“对话”的情境,才能找到学生的认知点和思维点,建立一种思维和情感交汇的激活点,建构一个自主型互动的课堂,让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充分碰撞和释放。这样的课堂活动既有序又有规,既有情感参与又有思维的含量。课堂问题设计应从想象入手,从思维活动开始。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在疑中有问、在问中有疑、在思中促行、多疑多问、多问多思,这样才能在“对话”中找到思维的展开点和心灵的激发点,才能换来创造性的释放和思维能力的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创造活动的信息资源,科学地创设活动的情境,注重提升活动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对话”活动中,离不开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引领。创造想象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其发展必然会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抽象思维的提升,进而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和发展。
课堂不只育人、育智,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思想,让学生在“对话”中思维得到启迪。课堂改革不只是学习方法的根本性变革,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对话”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独立思考权还给学生,使其思维得到拓展,使课堂变为主体参与的有效智趣课堂。
教育价值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资本、能力资本,还要关注学生思想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是行动的方向、动力、源泉。学生有了思想才会创造和发展。在课堂中,教师应将知识、能力转化成思想,创设创造性的活动,从“道”的层面创设多元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进而形成和产生思想。“3+1”课堂模式要求教师有全新的文化追求,以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突出学生主体性为中心,以教师引导、点拨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师生在双向互动、双向交流、双向思辨中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实现自身成长。未来课堂是创造性课堂,我们的教育是创造性教育,这真正触及了学生心灵的层面,能使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未来课堂是有价值的课堂、学生向往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能真正成为学生思想产生和形成的训练场和集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