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强
(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福建福州 350001)
初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立足学生现实差异,笔者尝试在教学中运用基于“目标学习”视角的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以期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的优势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将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于是,本文提出了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目标学习”教学模式。
在“目标学习”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通过让不同的学生实现相应的目标来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1]。
笔者以福州延安中学2019 级初一年级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一个作为实验班(42 人),另一个作为对照班(40 人)。
实验班与对照班由同一位教师进行教学。对于对照班的教学,教师沿用传统的“技能传授”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于实验班的教学,教师采用“目标学习”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来组织施教。
1.实验法
在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时间里,笔者分别测试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后的身体素质数据,并进行了对照分析。
2.实验操作策略
实验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身体形态、速度、心肺功能、柔韧、爆发力五个项目六个指标的测试,同时做好了“目标学习”教学模式的相关准备工作。
(1)了解学情:了解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弱、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及个性态度等相关情况。
(2)研究教材单元内容:把握好教材单元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单元内容所能采用的教学方法与要求。
(3)设置课时“学习目标”:根据每个单元的课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恰当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在实验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若干水平层次的目标,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对每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学生在实现相应层次目标后,可以向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前进。
实验班与对照班分别在实验前与实验后进行了两次身体素质与体能的相关指标的测验,并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的比较,实验班实验前、后自身纵向比较结果来分析采用“目标学习”教学模式后的效果。测试情况如下。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身体各项素质差异比较
由表1可知,实验班与对照班在采用“目标学习”教学模式前,学生在身体形态、速度、心肺功能、柔韧、爆发力五个项目指标上差异很小;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身体形态、心肺功能、肌肉适能及柔韧性等方面相近,可进行教学实验。
表2 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各项素质提高幅度比较
表3 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各项素质提高幅度比较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实验班除身高、体重及体前屈三个项目的提高幅度较实验前无差异外,其他指标的提高幅度均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班只有体重与体前屈的提高幅度有显著性差异,而其他指标的提高幅度均无差异。
这表明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实验班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及心肺耐力素质提高明显,说明运用“目标学习”教学模式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与体能。但同时,实验班学生的身体形态中的身高与体重这两个指标提高不明显,说明相较于一些外部因素,这两项指标受遗传、营养等因素的影响更明显。
表4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身体各项素质差异比较
由表4可见,实验班学生的50 米、肺活量及立定跳远项目的成绩均优于对照班学生,而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这说明相对于常规的“技能传授”教学模式,“目标学习”教学模式的运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速度、爆发力与有氧耐力。但从表4中可以发现,实验班学生的柔韧性成绩明显弱于对照班学生,并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目标学习”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柔韧性素质的提高没有明显作用,也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柔韧性素质的培养。
“目标学习”教学模式的运用更有利于提高实验班学生的速度、力量与耐力素质,但对学生柔韧性素质的提高没有明显作用。
“目标学习”教学模式能真正做到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
在运用“目标学习”教学前,教师应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差异情况,合理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及时调整学习目标的实现难度[2]。此外,教师要动态设置学习目标,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技能传授”教学模式,“目标学习”教学模式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验证明,“目标学习”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习得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实践这一新兴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落实好体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