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欣 孟华
随着全球化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文化旅游的兴起,走近历史,瞻仰名人成为许多人的出游选择,而故居正是名人文化旅游中最典型的物质资源。山东省孕育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儒学大家孟子、诗人李清照、小说家蒲松龄、人民艺术家老舍等,其故居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在国内首屈一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外宣翻译作为语言文化转换媒介,成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
文章将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分析齐鲁名人故居的英译问题,运用诺德翻译误差类别进行分析并提出因应之策。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国内不少学者运用传播学、译介理论对外宣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旅游资源的外宣提供了较为宏观的指导。刘娟(2015)整合新媒体传播渠道与外宣英语平台,分析了当前国家旅游形象外宣英语平台构建中的不足。赵迎芳(2017)强调文化“走出去”效果与文化表述方式密切相关,应充分考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可接受性。针对山东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外宣的研究相对薄弱,康宁(2013)从国际传播视角,探讨了青岛文化旅游资源的译介主体、受众、策略及国际传播途径。 彭耀光(2016)则指出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需开拓传播渠道、搭建传播平台、开发系列传播产品,打造齐鲁文化名片。 而作为齐鲁文化重要名片的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就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外宣翻译而言,国内学者从译者队伍建设、译介规范、生态翻译学等方面进行过探讨。 近来功能翻译理论备受青睐,谢红月(2009)和覃敏惠等(2020)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分别探讨了绍兴名人故居公示语和南宁凤凰谷旅游文本翻译误差与策略并提出改进建议。 而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探讨齐鲁名人故居外宣翻译的研究尚属空白,有待深入展开。
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德国,其主导理论是目的论,功能论的出现让由注重语言学流派的翻译观转向更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功能翻译理论的先导人物凯瑟琳娜·莱斯提出三大功能文本类型,即表达型、信息型和祈使型。 其学生汉斯·威密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在此基础上,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功能+忠诚”,即翻译的标准由译文是否在目标环境中达到了翻译要求来决定,但译者在满足译入语读者要求的同时,也要忠实于原语作者。 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及思维方式差异,诺德将翻译误差分为四类:①语用翻译误差;②文化翻译误差;③语言翻译误差;④特定文本翻译误差。 文章将运用诺德四大翻译误差类别来分析齐鲁名人故居外宣翻译误差并提出因应之策。
语用误差是译者最常犯的错误,是由缺乏受众中心意识,不能适当解决语用问题造成的,它会对交际产生影响,出现信息误导或者交际障碍等语用失误。 例如,景点内“出口”被译为“Export”,会让外国游客觉得莫名其妙;“欢迎再次光临”被翻译成“Welcome you again”,是非常严重的中式英文错误,在外国人听来,是再度欢迎,不是欢迎再来,较为地道的表达应为“Welcome Back”。
翻译不只是一种语际转换,更是一种文化转换。名人故居的旅游资源文本作为外宣的文化载体,其翻译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对外宣传。 由于不同民族有其特有的文化心理,译者在再现或改写特定文化规约时决策不当,便造成文化翻译误差。
例1 孔庙大成殿门口“东西两庑”译为“Hall on Both Side”,既没有译出东西的方位,也没有准确译出“庑”的含义,未能传达中国建筑的结构和特色。 “庑”原是指高堂下四周的走廊,即廊屋;后来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都称庑。 大成殿两侧的房子是东西两庑,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 “Hall”通常指门厅、走廊或礼堂、大厅,跟“庑”的文化含义相差甚远。 因此,“东西两庑”建议改为“East and West Side Verandas”。
例2 孔庙介绍牌中,将“花厅”译为“Garden Hall”,将“衍圣公”译为“Duke of Yansheng”,未能准确表达文化语意。 首先,“花厅”是指住宅中大厅以外的客厅,因多建于跨院或花园中而得名。 孔庙内分南、北两个花厅,是衍圣公及眷属活动的地方,可赏花、赏月、会客或设宴,译为“Garden Hall”丢失了中国建筑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建议改为“Parlour in the Garden”。 再者,“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是中国传统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不单单指一个人。 “Duke of Yansheng”文化含义传达模糊不清,错失传播中华古代文化知识的机会,此处建议改为“Yan Shenggong(hereditary title bestowed on Confucius' descendants)”。
语言翻译误差通常由译者的语言能力不足或疏忽大意导致。 此类翻译误差在齐鲁名人故居外宣翻译中不胜枚举,大体分为三类:格式不规范、拼写错误、语法错误。 此类低级错误会给外国游客游览带来极不友好的体验,不利于国家形象和景点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受篇幅所限,仅举几例说明。
1. 格式不规范
大小写不规范,人名英文不规范,书名、著作没有斜体等。
曲阜孔庙内奎文阁介绍中出现“It is among the best wooden pavilion in china.”作为“中国”之意的china竟没有大写;蒲松龄雕像介绍中,将其名译为Pu Song Ling 也不合规范;蒲松龄故居中«蒲松龄年谱»的翻译Chronicle of Pu Songling's Life 也未按英文体例加斜体。
2. 拼写错误
由于译者的疏忽大意而非语言能力问题造成。 济宁邹城孟府孟庙里“康熙碑亭”的简介牌中“was putted in”中“put”的过去分词使用错误,其游览须知中“telephong”应为“telephone”。
3. 语法错误
(1)冠词使用错误:孟府“焚帛池”的简介牌中序数词“in 12th year”前应加“the”。
(2)主谓一致错误:孟府“礼门”简介牌“the four words comes from...”中,“comes”应为“come”。
(3)缺少句子成分:“南花厅3 间,高7.20 米,长11.40 米,宽7.75 米。”翻译成了“The south garden hall,3 rooms, 7.20 meters high, 11.40 meters long, 7.75 meters wide.”译文中无谓语,有机翻之嫌。
(4)粘连句:“东西宽45.78 米,南北深24.89 米,高24.8 米。”翻译成了“It measures 45.78 meters in east-west direction and 24.89 meters in south-north direction,it stands 24.8 meters tall.”此处逗号连接两个独立句子。
功能翻译理论将文本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和祈使型。 旅游文本要突出其“呼唤功能”,目的是“要最大可能地吸引游客,因而翻译时译者应该充分揣摩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从原文中选取他们易于理解并乐于接受的旅游信息在译文中予以表达”。 但译者在翻译时,时常忽略对文本类型及其功能的分析,导致采用不恰当的翻译策略,无法达到源语的预期功能。
例3 原文:整个花厅装饰的是素雅简朴、优雅娴静。
译文: The whole garden is decorated simply,elegantly and quietly.
译文中有几个不当之处,“花厅”在前文中已指出,此外,“装饰的素雅简朴、优雅娴静”译为“decorated simply, elegantly and quietly” 也很不妥, simply,elegantly 尚可接受,quietly 修饰decorate 则成了“静悄悄地装饰”,未能将装饰风格表达到位,还让人忍俊不禁。 笔者建议改为“The Parlour in the Garden are simply decorated with an elegant style”,言简意赅,更符合西方读者表达和理解习惯。
例4 原文:请勿吸烟。
译文:Please do not smoke.
译文同样使用了祈使句,表达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公示语就显得不合时宜、不够规范,应改为外国游客更为熟悉的表达“No Smoking”。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国文化“走出去”,用国际语言传播中国声音变得尤为重要。 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外宣翻译的优劣对于能否“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 文章运用功能翻译理论,以齐鲁名人故居为例,对景区文本的英译误差进行了指瑕和勘误,英译亟待规范和提高。 译者也应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提高中英文转换能力,增强文化传播的使命感,在翻译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的翻译策略,注重提升受众的文化认同感,助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弘扬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