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红丽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精粹,是我们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也是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作为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温馨久远的绝唱,纵使历经千年,但在无数的国学经典中,无不蕴含着我们百折不挠的华夏精神、灿烂的民族文化、坚不可摧的中华脊梁……当代青少年作为中华民族的继承人,肩负着未来祖国繁荣发展的重任,务必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代教师作为孩子们的筑梦人,有必要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当代青少年的身上得以传承与发扬。大力弘扬国学文化,让青少年可以从小了解我中华民族永不泯灭的文化传承,在国学经典中得以熏陶。吟诵圣人的篇章,孩子们可以寻着古代先贤的足迹,聆听先人的教诲。诵读国学经典,更可彰显华夏文明,弘扬民族气概,展示我们当代青少年的风采。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即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其中这“兴趣”包含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也有学生在诵读方面的兴趣。
关于国学经典,大多数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低,对古文的接触较少,因而“复杂难懂,枯燥乏味”是他们对古文的第一印象,因此要实现校园中国学经典诵读的普遍性,我们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它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当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年龄以及理解能力,有层次的为学生进行讲解。例如,“凡是人,皆须爱”,教师在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可简单讲述我们要懂得爱人,要懂得替他人着想;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结合具体生活进行深入的讲解,爱也需要体谅,需要尊重,需要彼此的理解和付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喜欢的人物引出诵读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国学经典的典故进行穿插,即可在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诵读,它是小学生认识国学的基础,如果说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第一次见面”,那么诵读便是“彼此尝试接触”的过程。当然诵读国学经典和诵读课文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国学经典虽言简意赅,却又朗朗上口,文字的精巧,语句的韵律美,必须在充分阅读后才能有所体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的参与到诵读国学经典的教学活动中。在实际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读准每一字,仔细品味每一句的韵律。师生之间共读共诵,要求学生读的,教师必须一起读;要求学生背诵的,教师就要一起背诵。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也是他们学习的陪伴者。
除此之外,教师可有针对性的举办丰富的国学经典文化节等活动,活动中我们对国学经典可不拘于“读、诵”的形式,可以将经典国学篇章以“演”的形式搬上舞台,如此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对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保证国学经典文化的传承。
兴趣的培养是基础,但诵读内容的选择却是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如同打开了学生在“国学之旅”的大门,但旅行中“景点”安排才是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刚刚接触国学经典的小学生一上来就是“《论语》《道德经》”这类难度较高的国学经典是万万不可为的,学生在面对无法理解的枯燥内容深感乏味时,很有可能对此产生厌烦心理,教师辛苦建立的兴趣基础也极易崩塌。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保证教学目标的设定同学生的年龄与理解能力成正比,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做到因材施教。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对于刚刚接触国学的低年级学生,可选择《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类文字简单朗朗上口,同时内容又非常丰富有趣的书籍;中年级的学生在积累一定量的国学基础上,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可选择《论语》《大学》这类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的数据,在学生诵读思考的同时,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引学生以正确的人生之路;高年级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可接触《诗经》《老子》这类稍有难度的书籍,而教师要注意内容的筛选,确保学生在读下去的同时读得懂。
小学教育是学生日后参与任何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小学教育可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正确认知。这一阶段的学生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因此,教师要时刻以“参与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的学习进程。保证学生在诵读的同时,能够真正的理解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意义和道理。在指导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原始积累量,这些累积都将随着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增强,成为终身受益的人生感悟。长远意义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教学阶段的国学经典诵读,是“树人”的根本。无数的国学经典,它洗涤学生的心胸,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明白何为“孝”,何为“义”。千古流传的文化古韵和琅琅的读书声相融合,必将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明确人生大义。而每一个被古典国学说浸润的童年,每一所飘满书香的校园,必将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