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玲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活动化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引导小学生进行高效化的数学学习。数学活动教学能够有效地彰显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如何开展高效化的活动呢?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感性认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师要善于对操作活动进行优化,以此体现数学活动教学的趣度。
例如,在“相差数的看图列式”教学中,可以先要求学生自主摆一摆:第1行可以摆6个圆片,第2行摆上6个方块,然后设计提问:是否可以借助一句话说明摆的结果?有学生提出:圆片和方块正好对齐,由此也说明圆片和方块一样多。也有学生认为它们的位置一一对应,也说明它们相等。
通过这一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何为一一对应,所对应的这部分物品数量是相等的。由于学生的自主操作,学生才能够充分了解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才能从中把握相等的基本要义。基于实践所获得的感悟,能够为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也能够帮助学生牢牢铭记这一学习过程。之后在方块那一排的后面再增加2个方块,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很显然,小方块比小圆片多出2个。”“方块比圆片多2,方块是8。”“能够得到算式8-6=2。”然后我要求学生将方块那一排取走4个并提问:“现在方块还剩下几个?你又能从中发现什么?”“方块比圆片少。”“现在方块只有4个。”“4比6少。”“6-4=2。”
学生一边说一边展开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感性的认知,也能够帮助学生架构知识原型,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求相差数”的基本思维模型。通过这种动手操作活动,也能够改变原本枯燥的知识呈现方式,使课堂氛围更生动、更有趣。
实际上,在活动初期,学生的思维大多处于零散的状态,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充分地亲历整个实践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认真观察以及猜想,通过分析总结,充分发掘潜藏于表象下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立足于丰富的实践活动得以提升。
例如,教学口算除法“45÷3=15”时,可以创设以“分巧克力棒”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提前准备45根小棒,要求学生将其平均分成三份,并计算出每一份是多少根,组织学生展开动手操作,根据学生的汇报,提炼出三种不同的分法:①一根一根的分,将其平均分成三堆,得出每队的根数是15根;②首先将45根中的每10根分为一捆,然后将剩下的15根进行平均分;③首先将45分成4个10根,还有一堆为5根,从中挑选出三捆10根,然后对剩下的15根进行平均分,最后得出的答案也是每堆15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对比以及自主探讨,可以从中体会到45÷3=(30+15)=30÷3+15÷3=15的算理,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深化。
生活中的事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而数学所具有的典型的开放性以及多样性特点,实际上正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必须要关注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拓展,除此之外,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的有力举措。
例如,在完成了长方体以及正方体体积容积的学习之后,可以设计以“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体积”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向学生出示一块不规则形状橡皮泥,并向学生提问:“之前我们所学习的长方体及正方体的体积都是规则的,那么,对于这样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来说,你会如何计算它的体积呢?”
生:因为这是一块橡皮泥,所以我们可以改变它的形状,将它变成规则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就能够很容易得出它的体积。
师:现在我们所提出的情况是橡皮泥,因为它可以改变形状,所以能够很轻松的计算出它的体积,那如果我手中的是一块不规则的石头,那么又该怎样计算呢?
针对教师所提出的这一问题,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以及合作探究,提炼出有效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在问题的引领下,促使学生展开合作学习,这样的课堂才能具有广度、深度以及温度,才有助于促进学科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