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晶
(江苏省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江苏常州 213000)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在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发布会上曾说:“让技术为我所用,让教育回归本源。”如今,随着移动学习的兴起,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逐渐走进幼儿一日活动之中。丰富的教育移动App资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幼儿创设了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游戏与学习的平台,还为教师观察教研方式提供了智能支持。
幼儿园活动观察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的整个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主要分为幼儿教学活动、幼儿游戏活动和幼儿生活活动。不同类型的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同,教师对幼儿教育观察的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同[1]。所以要想借助App资源在幼儿一日活动的观察方面做到科学、合理、高效,必须把握好三个“度”,即“角度”“深度”和“效度”。
幼儿教学活动是教师将幼儿园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程序化、具体化计划,进而依据计划引起、维持、观察和促进幼儿学习的活动。在实施幼儿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敏锐地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兴趣表现和活动需要,适时调整活动方向,给予幼儿适宜的指导[2]。
比如,《数羊歌》这首歌曲以幼儿喜欢的小羊为主要角色,节奏轻松、欢快,歌词中还包含着数量排序。如何让幼儿感知反复的旋律?如何引导幼儿分辨数羊的序数与羊儿的动作变化……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与解决策略都成了教师在活动中的观察重点。教师主要从幼儿的情感与社会性技能发展、认知发展、动作技能发展、语言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既循序渐进而又环环相扣。
从情感与社会性技能发展的角度:大班幼儿对音乐的节奏和情绪的表达有独特的视角与感知力,在活动导入部分,教师运用App资源中的Page软件与移动设备中的工具,创设了有趣、快乐的魔术情境。一方面,运用白板软件中 “闪烁”“聚光灯”等功能,激发幼儿兴趣;另一方面,利用移动设备中的音乐播放功能,让幼儿体验歌曲《数羊歌》的节奏,感知音乐。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教师在幼儿了解歌曲节奏后,向幼儿发出挑战,利用照片软件中的图片资源库功能,以及Keynote软件中的排图功能、标注功能,让幼儿在创编歌词的同时直观掌握乐句的旋律变化与反复,让幼儿发现歌词中还包含着数量排序。
从动作技能发展的角度:在音乐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点击App工具中的视频播放功能,通过“数字+动画”的形态让歌词的演绎更直观。同时,视频播放工具与App资源中Airserver推送软件的结合运用,可以将幼儿的表演进行“实时直播”,通过人机互动满足幼儿多元表达的欲望。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在激趣演唱的基础上,音乐的歌词留白恰恰满足了幼儿的需求。活动中,教师运用App工具中的视频录像功能,捕捉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的精彩瞬间。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类型,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活动,充分真实地表现自己[3]。教师对游戏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是指导幼儿游戏的基础。
在“小当家”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结合衣、食、住、行规划幼儿游戏场,分为商业街、美食街、社区及培训部来集合内容。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每个区域的负责教师前期都会收集有关衣、食、住、行的App资源,“融通”线上线下活动,教师根据观察及时调整,让幼儿同步感知。
例如,商业街区的活动中很多涉及工作流程、货币流通等环节,这一板块与幼儿的生活并不贴近,教师就会收集类似“娃娃商城”“宝贝识货币”等App资源,让幼儿在线上游戏中感知进货、分类摆放商品、收钱找零等基本环节,教师通过线上观察及时调整线下游戏方案,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度发展;在美食街区,教师通过“宝贝食谱”等App资源的开放学习,让幼儿学会一些营养饮食的小技巧,在线下游戏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小服务员在游戏中进行美食播报;在培训部,这一学期主要是奥尔夫音乐培训,由于器乐的种类复杂,教师会根据每位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照片与视频相结合的录制工作,捕捉幼儿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存在的问题。教师会结合App资源中的录音功能,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必要的条件,如时间、空间、器乐材料、游戏经验支持,为教师的指导和介入提供决策依据。
在蒙氏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会事先录制镜面示范操作的视频,幼儿通过观看视频,近距离地掌握操作技巧,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蒙氏操作能力的深度发展。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会利用照片定格功能,连续记录幼儿的能力掌握过程,后期在生活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引导,加强幼儿游戏活动与生活活动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
幼儿生活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更是繁复琐碎的。正因为其具有这些特点,教师的观察手段就不能唯“眼”是从了,应妙用App资源的优势,以提升对幼儿生活活动观察的效度。
我园有一套自己的成熟的监控设备体系,借助App资源远程工具,可以对每个教室、专用室、操场等进行实时监控,并对需要细致观察的部分进行远程拍摄视频和录音,便于对幼儿行为细节的观察和反复研究。
此外,我们将研究成果利用App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制作生活化微课程,让幼儿成为主角。例如,微课“微笑抱抱团”分析了幼儿晨间接待与离园接待环节中教师迷惘、家长困惑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晨间接待与离园接待的重要性和教育价值,阐述了晨间接待与离园接待的规范要求及教师的适宜行为,实现家园无缝连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微课“劳动最光荣”源于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捕捉观察到的一系列怪现象,探讨出“坚持顺应幼儿劳动的愿望”“充分让幼儿感受参与劳动的乐趣”“坚持不懈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等应对策略,并将微课内容呈现在幼儿面前,对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观察是积极能动的观察,不仅是对其生理意义上的行为进行观察,而且是对其心理意义上的理解与思考。借力App资源的活动观察可以填补教师观察过程中的“缺口”,更好地捕捉重要观察点。总之,把App资源技术运用和幼儿活动观察的实践结合,可以让观察的角度更丰富,让探索的空间更有深度,让分享的渠道更有效度,让我们的活动观察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