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霞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幼儿园,江苏南通 2263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家庭、社区应该三位一体,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坚持利用社区资源成为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园地处老城区中心地带,园内庭院小巧、环境优美。但在课程游戏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园的自然资源及场地都不够丰富。因此,尽快拓展周边社区资源成了当务之急。
真实的体验是幼儿园课程的核心。郑三元认为,幼儿园的课程有四种特质,分别是行动性、及时性、整体性和真实性[1]。其中行动性和真实性这两个特征要求幼儿园的课程回归到幼儿体验的实际行动中。传统教育中,幼儿要了解某种植物的特征和生长过程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图片的展示,从知识到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自然的真实情境,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植物的“秘密”。
如何拓展我园的自然课程资源?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导向性思考,而后,仅一个红绿灯之遥的人民公园成了首选之地。
通州区人民公园建于20世纪80年代,公园总面积为26000平方米,园内自然资源丰富,花草树木品种繁多,四季皆有花开花谢;地貌环境多种多样,植被茂密;假山湖石上、亭台回廊间,栖息着众多的生物,是一本丰富的“自然课程书”。
这本丰富的“大书”中究竟有哪些内容呢?考察了解资源是课程资源建设的第一步。由此,课程项目组根据花、草、树木、动物等类别对园中的自然资源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经调查我们得知,园中有海棠、桂花、玉兰等花类植物共三十余种,共有棕榈、水杉树等树木四十余种,此外还有恣意生长的野花、野草数十种;另有昆虫、野鸟、青蛙等动物十余种。对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教育要求,项目组根据相关经验,找到了适合的教学资源。以“花”为例,项目组设置的目标为:(1)了解人民公园花草的种类;(2)认识各种花草的外形、茎和叶,并用各种方式表现;(3)初步了解各种花草的生长方式与生长环境;(4)各种花草的比较观察;(5)花草的用途及其与人的关系。同时,课程项目组提供了初步的活动规划建议。仍以“花”为例,具体的活动有调查“花草知多少”、观察“美丽的迎春花”、记录“紫荆花的生长”“比较野花和种植花的区别”、欣赏“遇见春天”、绘画“美丽的花园”、美工“樱花”“迎春花”……
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大社会是我们的生活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只有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才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的体验。因此,人民公园社区课程资源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
在梳理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项目组还了解到公园的更多课程价值。公园的建筑充满欧式风情,华贵高雅;绿树红瓦相互映衬,分外秀美;林荫道、湖边小径、鹅卵石小路,各具风姿;文化活动丰富,如广场舞蹈、武术、风筝、歌唱等多样化的人文活动,节假日更是热闹。人民公园集自然、文化、社区活动与人文活动为一体,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以上情况,项目组又按建筑与道路、历史、人们的活动、标志四个类别进行了分类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绘制了课程建设思维导图。
通过讨论,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逐渐趋向清晰。再次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教育要求,课程项目组又对教育活动进行了细化,梳理出更加详细的活动建议。笔者谨以“人们的活动”分支为例,谈谈课程建构的脉络。课程思维导图中把“人们的活动”分为三个分支:(1)工作人员;(2)休闲娱乐的人;(3)做生意的人。偌大一个公园,广场、道路、亭台、水榭、花草树木,处处需要人打理,井井有条的背后,离不开许多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而这些却是幼儿们看不到、想不到的。“人们的活动”第一分支就是要帮助幼儿了解这些幕后工作人员,并鼓励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谢。第二分支是了解到园中来进行各种休闲活动的人,其中会有一些表演传统项目的人员,如抖空竹、打陀螺等,能够引领幼儿了解传统游戏的魅力。第三分支是了解做生意的人,记得人民公园最为繁华时,大门口总是聚集了许多吹糖画、捏面人、编蝈蝈笼、卖糖葫芦、卖风筝的手工艺人,大人们携着孩童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现在虽然热闹景象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有些传统手工艺人在坚守,这正是我们带领幼儿了解传统和历史的好资源。
课程游戏化社区资源的建设不仅仅是对幼儿园所在区域内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制作资源地图,更多的是需要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出深层次的思考,以及考虑如何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课程的使命是保护儿童的天性,唤醒儿童心灵的成长。学习只是手段,智慧的生长是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因此,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适切的支持,使课程的功能转向为幼儿提供发展的机会,让促进幼儿的发展成为课程开发的起点和归宿。
人民公园的资源种类丰富,可探索性很大。究竟要对哪些主题进行探索,可以由幼儿讨论、投票决定,或者由教师发起能引起幼儿探究产生共鸣的主题。总之,“课程游戏化”就是要让幼儿站在课程的中心,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的学习需要,扮演好支持者、陪伴者和引领者的角色。
确定探究主题后,教师的引领方式尤为重要,下面以“豆荚”项目主题为例,讨论教师的鹰架教学策略。
在公园里,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树、灌木和花草结有形状像豆荚的籽,幼儿对这些很感兴趣,会采集玩赏。因此,教师可以建议幼儿开展以下探究活动:(1)了解豆荚所属的花草或树的俗名和学名及其在公园里分布的位置,绘制豆荚类植物分布地图。(2)按长度给豆荚分类并描述——从最短到最长;按大小、宽窄、厚薄等标准给豆荚进行分类;比较不同种类豆荚中种子的数量并进行记录。(3)按形状给豆荚分类并描述,如扁的、圆的,直的、弯的,管状的、圆柱形的。(4)按颜色、色泽和光泽度分类并描述;按纹理分类并描述——光滑的、粗糙的、有棱角的。(5)尝试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表现豆荚和种子,如写生、泥塑等。
上述活动建议涉及数学、科学、语言、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的学习,在真实情景中发生的学习更具游戏性,更契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诸如此类的项目主题数不胜数,幼儿通过合作探究,能习得想要了解的知识,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综上所述,幼儿园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更新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才能更加合理而充分地运用好社区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