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银银
小学音乐教学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音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只要小学生学好了音乐知识,就能获得艺术的熏陶,心灵就能受到爱与美的洗涤。随着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小学的音乐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进。其中,小学音乐的组织与小学音乐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小学音乐教师能够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就能让学生愿意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为了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小学音乐教师不能忽视教学组织这一环节。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学组织工作。
音乐是来源于生活的。人们在高兴的时候,会唱歌、跳舞;在不高兴的时候,会用乐器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来开展音乐活动,学生会非常乐于学习音乐知识;反之,学生会觉得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很枯燥。为了让小学生理解音乐知识的本质,小学音乐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元素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自制小编钟;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种圆珠笔、钢笔等大小不一、材质不一的笔帽系在一根木杆上,然后让学生用一支铜笔敲打笔帽,令学生听材质不同、体积不同的物品敲出来的声音,使学生理解音乐的本质。教师又引导学生聆听,铜笔敲“编钟”的频率可以很快,也可以很慢,形容音节速度快慢的就是节奏。当学生理解了音节与节奏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把音节与节奏结合起来,构成的就是和声。当学生系统的理解了各种音乐概念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演奏音乐的原理是什么,演唱歌曲的原理是什么。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果教师一味的给学生讲抽象的乐理知识,小学生可能既听不懂抽象的乐理知识,又觉得抽象的乐理知识很枯燥。为了让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知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可以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理解较为抽象的音乐乐理。
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时候,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的需求,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需求开始教学,学生就会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反之,学生就会以被动的态度学习音乐知识,令音乐教师的教学效率低效化。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跳兔子舞。教师播放起富有节奏感的《抓妈荷》,学生听到节奏变化快的乐曲开始手舞足蹈。教师一边引导字生跳舞,一边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支音乐是什么风格的音乐?学生经过思考,回答这是一支舞曲。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跳舞一边回答,它的节拍是什么?学生们回答不出来了。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跳舞。待学生身体发热,跳得情绪高涨了,教师开始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课本开始思考,《抓妈荷》是什么节拍的舞曲?学生结合课本,并结合刚才跳舞的体验,可以了解到音乐的节拍是指以四分音符为一个小节,每小节有三拍。
《抓妈荷》曾经是一支非常富有童趣的舞曲,它的节奏欢快,跳舞的方式灵活,非常受小学生的喜欢。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跳跳舞着手,引导学生一边体验舞曲的音乐,一边学习理论知识。因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是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事物,所以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在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音乐事物时,可以吸收到音乐理论知识。
小学生具有情感丰富的特点,如果教师结合学生的情感开始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学生就会愿意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反之,学生会觉得学习音乐知识是无趣的事。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要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开始教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校园的早晨》,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校园的早晨》这一首歌,学生听到“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这一句歌词的时候,眼睛都闪亮亮的。虽然他们不明白这支歌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但是这首歌中积极向上的精神让他们产生了共鸣。音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就像正在成长的树苗,他们正在吸收阳光雨露,准备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当学生与歌曲的意境开始产生共鸣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掌握唱歌的技巧。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具象思维强、情感丰富,他们容易与感情产生共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时,要尽量选择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情感丰富的音乐,使学生与这类音乐产生共鸣,当学生与音乐情感产生共鸣时,就愿意主动的学习音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