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伟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创设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想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能够清晰地意识到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同时还要懂得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数学知识传授变得更加生动,具有趣味性。
小学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教学内容相对较为枯燥。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对数学知识进行传授与讲解,甚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甚至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体,当学生遇到比较难理解的数学问题时,更多的是直接告诉学生,或者通过反复的讲解来让学生进行理解。这样的教学,其实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的学生因为基础较为薄弱或者接受能力较弱,他们并没有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也没有时间消化课堂中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此外,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是被迫的接受。因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较满,学生小组合作也并没有得到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下,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并且在心理上没有压力的情况之下才能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在日常的数学课堂当中,如果教师对于学生过分严厉,学生会畏惧教师,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课堂当中,均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单一的接受知识,而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识。因此教师要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当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有着不同想法的时候,教师更要鼓励学生,而不是贬低他们。
同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要对课堂的生成有着预见性,要能够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意识到学生可能在课堂当中提出哪一些问题。数学知识具备严谨性,教师不能任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要能够针对学生错讲、漏讲、或者不理解的地方,能够正确的指引,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找准学生思考的切入点,让学生与教师、同学交流的过程当中习得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二)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学习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与水平以及接收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当中增强自信心,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比如教师要求小组内成员针对一个数学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时,由组长负责分配讨论的流程。组内成员分工不同,但是他们都能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组内成员之间出现分歧的时候,还要可以采取组内辩论的形式,看谁说的更加有道理,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能够听取别人的想法,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学生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对他们学习数学起着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要具备探究性。教师要能够准确的把握教材,结合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具体实情,创设出符合学生需求的前置性预习作业。预习作业并不是简单的走走形式,而是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学习到本课教学的重点,并且通过自主性的探究完成作业内容。
教师在课堂当中设置的相关练习,要与学生预习的作业是紧密相联的。教师在课堂当中设置的练习是要具备层次性,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对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在练习的设置上,还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与延伸。练习的拓展并不是为了加深学生学习的难度,而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性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探究。只有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设计,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度,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只有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他们才能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当中。
总而言之,学本教育的课堂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宗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当中进行学习。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教材的内容,创设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活动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内交流讨论、课后适当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走进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