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老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小学生而言,由于思维模式单一,一般难以进行独立的思考,这就要求老师强化对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数学知识、规律,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身数学学习成绩。
对于基础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各方面的知识。要想养成良好的基础思维能力,为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老师需以成熟的角度看待学生,可以从这一点出发,让学生学会质疑,虽然小学生年纪尚小,但只有对一个事物提出质疑,才会去想着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才能一步步去找寻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基础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质疑是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基础。
如老师讲述认识钟表时,就可以以这个要求来,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根据讲述的知识,结合钟表指针,来说出钟表表示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几秒。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下的思想,把小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由回答、提出质疑、发表见解、表达自己思想,培养学生基础思维能力。通过对认识钟表的讲解,也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数学体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形成基础的自我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提高课堂生动性、有趣性,有意设置问题情境,抛出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就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数学知识进行问题探索,获得探究的喜悦。
如老师在讲述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老师可以运用“拼图”游戏教学法,让学生把不同形状的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在小学时期,相对于书面知识,学生更喜欢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拼图不仅能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专注度,也能通过小组合作,拼成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学生拼图结束时,老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吗”?在讲解时,老师可以借助学生拼好的图形进行讲解,这样,在加快学生对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理解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思维深度,增加对知识运用的灵活度,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另外,这种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将抽象的书本理论知识转为具体化、形象化,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由于小学生活泼、爱玩的天性,注意力很难在某一件事情上长时间集中,因而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理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最终掌握数学知识。
如老师讲述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时,在二年级时期,学生还不具有较强的理解力,在理解和掌握不同长度单位时有一定困难,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往往会出现疲倦心理,对数学产生厌倦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物件,同时按照性别对学生进行分组,如男同学发放汽车模型,女同学发放毛绒玩具,之后为学生讲解长度单位,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手中的玩具,并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这样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氛围,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小组进行玩具测量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有益的一个能力,它能帮助我们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大提升。无论学生学习什么技能,都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去得出自己的心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更好的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100以内加法时,如果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较强,数学学的较好,可以从学习这节内容中获得很大的好处,对于这一知识的运用,小学生也可以运用在与家长一起购物中,学生在看到每处价格及折扣时,能很快进行运算,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数学中加法的计算,学而用之,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广泛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还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进行数学学习,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自主思维能力,开拓自己的数学思想。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提高老师教学质量。但是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时候,老师需改变课堂主体的地位,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心,根据学生心理、学习情况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长对某一事物集中度的时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