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词欣赏五步教学法

2020-11-25 00:16正宁县第一中学
甘肃教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杜甫诗词诗人

○ 正宁县第一中学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蕴含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值得后人永远学习。诗词从小学课本延伸至高中课本,从未间断,诗词教学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师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讲授诗词时只重视朗读、背诵,整节课安排各式花样的朗读,比如示范读、个体读、集体读、默声读、表演读等等。虽然学生很快就熟读成诵了,殊不知背得快,忘得也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懂诗词,不了解作者当时的境遇,在脑海中没有形成相应的画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将从五个方面谈论欣赏诗词的方法:知人论世,探究作者;置身诗境,加强想象;吟咏诵读,体会情感;佳句赏析,重点突破;主观感受,不断创新。每个方面都列举了大量事例,而且事例都来自于初高中课本。学生容易接受,操作性较强,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一、知人论世,探究作者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词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诗词内容。

首先,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料和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理历程和精神世界。例如,讲授杜甫的《蜀相》时,不仅要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还要对杜甫一生的遭际、政治理想、当时的心境等做全面和深入的探究。知道了诸葛亮深居隆中,先帝刘备能三顾茅庐邀其出山,就更能理解杜甫积极入世却无人问津的凄凉;了解了诸葛亮临危受命,尽力辅佐后主,最终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一生的遗憾,就越替杜甫着急,眼看已经双鬓斑白,却连鞠躬尽瘁的机会都得不到,最终只得以“泪满襟”收场的无奈。这样的课堂一箭双雕,学生的印象怎会不深呢?

其次,诗人一生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大多数诗人早期与晚期的作品风格会有很大差异,我们要弄清楚作品的具体创作时期。如,杜甫早期写的《望岳》,表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而写于晚年的《登岳阳楼》却道出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苦与无助。又如,李清照早期的《如梦令》“沉醉不知归路”反映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而她在遭遇了夫死国亡之后,词风大变,更多地反映内心深处的情感。《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大胆地用七组叠词勾勒出了她那孤寂、凄凉的处境,用“人比黄花瘦”表现了她凄惨处境中的憔悴形象。只有了解了作者的这些遭际,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最后,古代诗人的作品往往还反映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同是离别之作,“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文选·苏武诗四首》其二)反映汉末文人的哀怨悲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反映初唐诗人的乐观向上。同是秋天,“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杜甫愁苦不堪,“沙场秋点兵”中苏轼豪气冲天,“我言秋日胜春朝”中刘禹锡不屈奋斗,“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李清照孤单消瘦,而“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中毛泽东激昂自信。这些不同的情感都与诗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二、置身诗境,加强想象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使学生得到审美享受,进而主动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第一,对接近生活的诗词,我们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让他们和诗人取得共鸣。农村生活过的学生读陶渊明的诗就格外亲切,容易理解“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仿佛自己的长辈就是诗句中的主人公。“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仿佛就是自己的亲人与邻居友好相处的画面。喜欢游山玩水的学生对王维的山水诗读来无不印象深刻,如同自己刚刚经历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学生在学习这些优美的诗句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容易和诗人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第二,对于学生从未见过的情景,要借助联想调动学生去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李白《蜀道难》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场景,五丁开山的壮烈场面,对学生来说太虚幻;百步九折的岩峦、去天不盈尺的连峰、倒挂绝壁的枯松、争喧豗的飞湍瀑流、万壑雷般的砯崖砖石、峥嵘而崔嵬的剑阁对学生来说太奇特。学习时可借助电影、电视或绘画,虚拟出一个全新的图景,让学生产生一种惊奇、兴奋、愉悦之感。李贺也善于描写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意境,无论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的乐声,还是“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露脚斜飞湿寒兔”的演奏效果,都让人难以琢磨。这时我们就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贯通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让自己与诗人描绘的意境靠近。

三、吟咏诵读,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吟咏诵读诗词,能在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一是掌握诗词的节拍、用韵、重读等特点,进而深刻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切忌死记硬背。五言诗一般节拍有“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但也有个别特殊情况,要根据诗句意思去确定节拍。一联中上下两句节拍有时会有变化,例如,“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李商隐《马嵬》)。词大多是由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重读必须更好地配合。朗读时要依据句法特点来判断,如,“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便纵有/千种风情”(柳永《雨霖铃》)。读准节拍,有助于学生尽快读懂诗歌内容。

二是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体会作品的情韵美。如,李白《将进酒》开篇用两组排比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朗读时要高昂;“奔流到海不复回”言大河之去,势不可回,音调慢慢下调,这一涨一消,一高一低就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中间加入这四个短句,朗读时旋律要加快,这样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令我们仿佛亲耳听到诗人在宴席上频频的劝酒声。整首诗的音韵、节奏随着情感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我们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变,才能读出此诗“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1]。

四、佳句赏析,突破重点

有些诗人的作品,精妙之处并不在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在于一联一句之美,甚至一字一词之妙。在读这类“有句无篇”的作品时,我们要多加琢磨。例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画面清新、明净,描写生动、细致,尤其“生”和“变”两个动词,不但传神地表现了春天万物更新时所勃发的生机,而且充分显示了诗人大病初愈后敏感、细腻的审美感受,还传达出诗人在春意的律动中产生的欢愉[2]。古典诗词中类似的隽语妙句很多,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周邦彦《苏幕遮》)……都值得我们反复吟诵。至于“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中的“弄”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字,“铺床凉满梧桐月”(朱淑真《秋夜》)中的“凉”字,均因一字之妙而意境、诗趣全出。这些是炼字题的好例子,我们在欣赏时应重点体会,反复琢磨。

有些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处的以景言情句,方显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例如,“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游子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情思摇曳,动人心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诗人那漂泊无依,如同天地一鸥的情怀永远定格。再如李煜《虞美人》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朱淑真《蝶恋花》结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等等,都以景语作结,我们只有反复吟诵,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诗境隽永高妙之处。

五、主观感受,不断创新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融入诗词欣赏中,有时还会让诗句生发出新的旨趣,这与望文生义不同,重点针对哲理性诗句。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由原来作者单纯地写景而生发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所有的艰难险阻都得以迎刃而解,不仅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内心更是欢呼雀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诗人原本单纯地写水,而现代人却读出了不断创新、注入新思想的意思。类似的还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总而言之,学习诗词一定要多诵读、多思考、多想象、多联系,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景与情、事与理,才能体会到诗词的博大精深之处,才能让学生克服诸多困难,避免无从下手。此后,再经过系统训练,学会欣赏诗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情商培养也都是一大助力。所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重视古诗词的教与学。

猜你喜欢
杜甫诗词诗人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晒娃还要看诗人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诗词之页